第1185页

按照isu出版的,最新的,标标准准的裁判技术手册。

细抠每个条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经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统计,以及一定程度的赋值,并将其可视化。

gs细致到一个跳跃的进入过程里从压步到起跳之间,距离、时长、滑速、用刃、单足与双足(简易困难程度)对比、衔接步法的个数与难度与复杂度……开发人员以前很喜欢看大家的跳跃,这些年补充完数据库之后,哪怕见到了丛澜的4lz,个个都是神色发苦。

滑行大半个场边,多用双足压步调整速度和控制,少单足步法与转体步法,简单步法进入跳跃,衔接步法后又待机准备跳跃……根据每一个维度来圈定范围,最后得出这个跳跃的进入分值该是多少。

再去评价这个跳跃的高度、远度、跳跃轴等等,然后是落冰。

可又有了新的问题。

比如,双足压步的滑速可能会比单足转体衔接复杂的滑速要快,简单步法的进入速度可能会比复杂衔接的进入速度要快,或者……

也存在都是差不多的跳跃进入,一个可能双足压步少一些,一个可能起跳前的步法略难一些……

如果摔倒了呢?那这个跳跃要怎么平均地去看?因为有人的摔倒是跳跃质量差,有人的摔倒是空中姿态不错只是落冰阶段不行,也有人是纯粹的失误而已。

滑速快的进入不一定就会得到高分值,滑速慢的也不一定就会是最低的。

要知道,一个跳跃看的不只是它的空中姿态,也不是简单的高远度,而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

若这个跳跃整体很好,只是滑出后有点滞涩,那么就应该在原本+3的基础上有所抵扣,而不是一股脑地去从“滑出ot该扣多少分”开始算。

这是一套格外复杂的评分细节,细致到让人看着密密麻麻的代码,都不知道要怎么去找那一堆的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