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郎没有固定的日常事务,熟读经史,或者精通某个领域的知识,在陛下有疑问的时候,负责解答疑问就可以了。朝中的大事小事,也都可以发表意见。
很多人刚刚担任议郎的时候,都是踌躇满志,多次上疏劝谏。比如蔡邕、曹操、郭鸿等等。
然而陛下天天泡在裸游馆,很少批阅奏疏。司徒杨赐,不仅位列三公,还是帝师。他曾经写了一封奏疏,提议安抚流民、削弱太平道的势力、遣散太平道的信徒、诛杀太平道的渠帅,捉拿张角及其弟子,消除祸患。然而这封奏疏至今还放在南宫的嘉德殿中积灰呢。
人对一件事的热情,难免会慢慢减退。那些劝谏无效、无所事事的议郎通常会发展出一些特长。蔡邕钻研书法和音律,成为书法家。曹操熟读兵书,注解《孙子兵法》。郭鸿弓马娴熟,郭氏老宅中,铺在坐榻上的斑斓虎皮,盖在郭嘉腿上的狐裘,都是郭鸿这些年的成果。
不多时,荀彧收拾妥当,由郭嘉陪着,去正堂拜访郭鸿。郭嘉是阳翟郭旁支的子弟,和嫡系的郭鸿属于同族同宗的族兄弟。郭嘉幼年丧父,受到郭禧和郭鸿的庇护才守住家业,因此兄弟感情很好。
“文若登门,兄长这厅堂,最少要香三日。”
郭鸿莞尔,先请荀彧入座,然后对郭嘉招招手:“多大了,还没个正形。过来,坐。”
郭嘉立即摆出一副斯文有礼的姿态,优雅地走过去,和郭鸿坐在同一张席子上。是那种极其端庄雅正、名士风范十足的跪坐,即使用最挑剔的目光,也找不出一丁点失仪的地方。紧接着,他抛给郭鸿一个求夸赞的眼神,“怎么样?比文若也不差什么吧?”
这一下,荀彧也被逗笑了。
郭鸿认真评价道:“东施效颦,便是如此。”
郭嘉年少顽皮,作出一个浮夸地“西子捧心”动作,“懂了懂了,文若有安民之策,能助兄长镇抚一方。蹭吃蹭喝的族弟,只会让钱袋日渐干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