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荀彧从一堆拜帖之中挑出来几个人:蔡琰、赵云、乐进、周瑜……
自从玩家协助荀彧阻止了董卓入京、天下大乱,很多人的命运轨迹都发生了改变。比如周瑜,他没有回到庐江老家。而是在荀彧拟旨,让公卿百官每家出一个子侄担任郎官的时候,作为卫尉周忠的侄子,成为十四岁的童子郎,入太学读书。
周瑜入学的时机非常好——先帝曾经创立鸿都门学,大量招收寒门、平民子弟入学,这些学生不读五经,只学辞赋、字画、音乐之类的文学艺术科目。凭借一篇小赋、或是卓越的书法作品等等,就能入朝为官。随着鸿都门学的兴盛,太学逐渐没落,要是早几年,太学生可能拼不过鸿都学子,没什么前途。
荀彧主政以后,邀请大儒郑玄担任博士祭酒(太学的校长),韩融、荀爽、蔡邕等名士兼任博士(太学的老师),萧条的太学又渐渐回春。
许多官员提议解散鸿都门学。
荀彧思虑再三,认为鸿都门学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先帝身上——那些鸿都学子写几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或者擅长书法、绘画,甚至小曲儿唱得好,把先帝哄开心了,就可以担任侍中、太守等两千石的官职。然而一个人的文艺素养比较高,不代表他具备治理民生的能力。这些鸿都学子上任以后,大部分都在混日子。
当然,大汉也需要搞文艺的人才。鸿都门学招收平民的本意是好的。给布衣百姓提供晋升的机会,虽然会打破士族的知识垄断,但从长远来看,朝堂上有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有利于长治久安。
荀彧不但没有解散鸿都门学,还搞扩招,增加五经六艺课程。不过,没人说什么闲话。因为荀彧统一了选拔官吏的标准——无论是鸿都学子,还是太学生,文艺特长只能算作加分项,不可能再出现给陛下写一篇彩虹屁小作文,就和百官同殿称臣的情况。必须通过五经策试,达标才有做官的资格。
博士讲经结束,周瑜去南门外临摹熹平石经。北风吹得他有些冷,干脆将手拢进袖子中。
前方吵吵嚷嚷一片,袁谭又在戏耍寒门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