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如方一想到这样的盛况,就忍不住的笑出了声。
“爹,我们这样的新进士都需要先了解一下各部门的情况,除了我们前三的已经定下在翰林院当官,其他的进士都需要观政,会去六部门两三个月之后,考核合格,才会授予实官。”
虽然是这样说,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家可以在这三个月好好的运作,想办法选一个合适的官位。
二甲的前面的人可以留在京城,但是京城各部门之间的职位又是不一样的,吏部户部自然是人人都向往的实权,就算刑部礼部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是去那些不属于六部的闲散小官就实在太不好了。
三甲的外放的同样有要求,能当一地父母官是最好的,要是外放成为县丞、训导、州判、土州判那就不好。
就算是成为一地的知县,这上县和中县下县是不一样的,江南的知县和少数民族土司当道的地方天差地别。
谢继宁打算趁着这三个月,或者直接三年,好好的在翰林院和藏书阁了解一下各地的情况,到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去做一番事业。
毕竟大盛王朝地大物博,之前自己学习的毕竟是民间的资料典籍,如今在翰林院,通过官方的才能更加了解。
翰林院作为永安帝的执政辅助机构,虽然官位不高,但是职权却很广,永安帝的很多文件是翰林院的人写的,而且永安帝还经常问政翰林院的学士,让翰林院出主意。
优秀的翰林院学士还能给永安帝还有太子讲课,尤其是太子,讲课几乎都是翰林院出身的人,
科举的考官通常会选择翰林院出生的,编修历朝历代的史书,这些职责决定了翰林院对整个大盛王朝要更加了解一些。
谢如方听到谢继宁这么一说,惊讶道:“不是考上进士就当官啊,这还好你是状元,要是是进士,还要等三个月,咱们家这朝廷没有人,这三个月等下来,好差事就要被抢了。”
谢如方虽然读书不多,但是经历的事情多了,面对这样的事情,一针见血,看得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