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页

这时候,京城的永安帝已经接到谢继宁通过孙川锦衣卫第一次寄出去的信件。

“谢继宁这速度倒是快,这么快就已经摸出基本情况,传吏侍郎赵文轩来见朕。”

当赵文轩到达皇极殿的时候,就见永安帝帝拿着奏折在教导太子殿下。

“微臣参加万岁爷,参见太子殿下。”

“赵爱卿,起来吧!”

“谢陛下,”

“朕叫你来,是有东西给你看看。”

赵文轩接过永安帝手里的奏折,只见上面简单的写着宁州的情况,是宁州知州谢继宁写来的。

赵文轩在心里算了一下,从谢继宁出发到自己看到这封奏折,才五个多月,从京城到宁州要三月左右,送信的快马加鞭,也要一个半月。

如今这么短的时间,谢继宁竟然能送奏折回来,奏折都是言之有物,当真是了不起。

“陛下,宁州的情况混乱,谢状元一个人势单力薄,确实为难。”

“朕叫你来就是为了这件事,谢状元说的是朝廷等他调查一二,再做准备,但是朕相信谢状元不会无的放矢,吏部现在就可以准备,只等谢继宁的公文一到,官员就出发。”

“臣遵旨,”

“对于人选,你有什么推举吗?”

“陛下,臣的心里还真的有一个推举,谢状元的同年,第四名传胪文景逸,他如今在礼部,是七品主事,之前到吏部来想谋求外任,一直没有合适的,在等结果。”

“谢状元开了一个好头,这一科进士们,都愿意外放,也是好事,大盛地方上的问题的确很多。”

赵文轩低头,大盛立朝以来,地方上到处都有小问题,前朝留下的后患太大,加上先帝时期,党争不断,更是造成混乱。

人才远远不够,为了选出更多的人才管理地方,制定了严格的,完善的一套体系偶来进行科举,这些年,京官很多,想外放出去的人很少,状元就更是只有谢继宁一个,何况他还是六元。

永安帝道:“这同知的人选有了,这通判的赵爱卿有人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