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页

当然,让人回家的谢继宁没有想到,随着谢继平夫妻来宁州的还有自家爹娘。

谢继平为了方便,选择了水路直接到福鼎县的港口,结果远远的就被堵了,夫妻两人正在斗嘴的时候,谢如方和李麦穗走出了船舱。

“这就是宁州港口啊,宁哥儿说这是没有宁德港口热闹,这已经够热闹了,这宁德县比这还热闹,得多大啊!”李麦穗赞叹不已,谢继宁爱写信回家,尽管没有来过宁州,但是李麦穗对宁州确很熟。

谢如方道:“我上一次来,还是去京城之前的事情了,但是这地方破旧得很,没有想到才几年,这里变化这么大,我都认不出来了。”

“大伯,这港口上千人参加修建,修建了一年多才修好,要不是几个厂子开始挣钱,这都修不起的。”

谢继平很乐意和人说起这点,宁州没钱,这些建设花费都是宁州的盐和几个厂子撑起来的,其中,纺织厂出了大力气,养活了很多工人,很多家庭,也赚了很多的钱。

纺织厂在福鼎县,宁德县,寿宁三县设厂房,只招收女工,提供吃住,宁州百姓都以进入厂里为荣耀,工钱是其一,其二厂里供吃,大家都能吃饱,还时不时的有肉。

光吃饱这点,就能治天下八层的病了,纺织厂的女工的身体素质都很好,能挣钱,身体好,好生养,求娶的人络绎不绝,女工还能挣钱,可以说养出一个女工,家里能有好久的好处。

为此,各家的父母对女儿也不像之前一样打骂不让吃饭,或者将女儿送去做童养媳,都养在身边,毕竟是很有好处的事情。

有女儿的人家,有条件就好好的教养,纺织厂的要求高,要先将女儿送到义学多少认识几个字,又或者咬咬牙,淘换来一架旧织布机,去各女子学院学一学织布,这样进纺织厂的机会就要多一些。

就算进不了,学织布,也能赚钱,来来往往的商人多,只要有东西,价格合适,都愣住挣点钱。

宁州的布匹的价格低,天下皆知,无数商人都到宁州来采购布,到了宁州之后,发现宁州的官府非常友善,交通也很方便,还有其他的各种好东西,都采购一二,宁州的生意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