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芝龙亲自去替好友收尸。隆武帝不敢出面。群臣皆战战兢兢,生怕郑芝龙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已预感到此事无法善终。据史书记载,当时郑芝龙伏尸恸哭哀极。
郑芝龙给陈谦风光大葬,并亲自在葬礼上诵祭文:“我虽不杀伯仁(陈谦,字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郑芝龙又下令:“将会葬者之姓名写在墙壁上!”
文武百官,但凡和郑芝龙有交情的,无一人缺席葬礼。剩下的官员也大多因畏惧郑家势力,只能硬着头皮参加葬礼。他们心里都明白,若因此惹来郑芝龙的仇视,不会有好下场。以清高闻名的郭迁在葬礼上大骂:“给大逆不道者操办如此盛大之葬礼,究竟是何居心?尔等竟还争相参列祭拜,我大明就供养了你们这帮厚颜无耻之辈?”
翌日,郭迁的尸体被发现在臭水沟中,显然是被殴打致死。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尸首虽遍体鳞伤,但唯独面部完好无损,仿佛是特意为了向世人表明身份:我是郭迁。此事一出,未曾参列葬礼的廷臣无不惊惧。这远未结束,接下来的数日里,三四名高官忽然人间蒸发。显而易见,这几个人间蒸发者全是如郭迁那样拒绝出席葬礼的。
朝野议论纷纷:“这是连夜潜逃了?”“哪里逃得了,必然是被杀人灭口了!不出意外,过几日便会像郭迁那般横尸荒野。”郭迁那般面目全无损伤,是谁下的毒手一目了然。此事非同小可,却没人敢说破。即便是隆武帝的亲信,也纷纷躲在宅邸里不敢出门。题在墙壁上的会葬者名单仍在,仿佛在发出无声的警告:未列名者,出门谨慎。建宁城内人人自危。身居宫闱的隆武帝对此浑然不知,一心只盼早日抵达湖南。
从建宁北上便是仙霞岭。郑彩率部队驻守此处,再往前行便会与清军遭遇。若想避开清军主力,只能绕道西南,走汀州方向。隆武帝不愿再坐以待毙,表态道:“朕要即日移驾汀州!这建宁,朕是一日都不愿待了!众卿若不去,朕就独往!”话已至此,群臣岂能弃皇帝而不顾,只能勉强奉陪。
依明朝兵制,朝廷中枢设有前、后、左、右、中五大都督府,各府各有左、右两名都督坐镇。都督官居正一品。
都督下达了出征的命令:“从延平府入汀州!”然而这道军令遭到了士卒公然抗命。若只是军法处置一两人倒罢了,但公然抗命是全军!面对如此情况,将校们只能硬着头皮游说众士卒:“弟兄们是想返乡回福州、泉州了?湖南天高地远,大家不愿去,我等能理解。但你们想想,要回沿海,是不是要先回延平府?或许到延平府,陛下就改主意了。”这些将校又何尝不想回乡。都督来自五湖四海,但各军的中、下级将校几乎都是福建人。“那咱就把话说定了,就去延平府,再远不奉陪!”上下总算妥协,大军磨磨蹭蹭地开赴延平府。
延平外号“铜延平”,并非由于此处产铜,而是因为此处的城防如铜墙铁壁一般坚实。简而言之,延平是天险要害之地。
大军入延平府境内后立刻陷入寸步难行的困局。隆武帝见队伍迟迟不动,问左右:“怎还不前进?前方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