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和钱塘江素来以难以捉摸著称。钱塘江退潮时,水位会很浅,马都可以跑过去。五月二十七则正是这种时候。清军全军出击,一举渡江。方国安一马当先,直奔绍兴,企图捉住鲁王当作献给清军的厚礼。然而方国安安插在鲁王身边的眼线突患痢疾,腹痛得直打滚,没有余力监视。在此千钧一发之际,鲁王幸运地逃往台州。

六月初一,清军进入绍兴城。方国安两手空空地投降。大学士张国维、兵部尚书余煌自杀殉国,以求证明大义犹存。鲁王逃至石浦,乘船至舟山群岛。然而,那里的守将黄斌卿却不愿收留这群不过数十人的逃亡者。黄斌卿曾任九江总兵,南京失守后南逃,渡海至舟山并在此立足。他虽身在浙江,却听命于福建隆武政权,还被封为肃虏伯。因此,他不可能援助鲁王。

走投无路的鲁王偕石浦守将张名振等臣子数十人在海上漂泊。他们想寻一处地方上岸,但闽浙沿岸皆是郑家地盘。郑家身为隆武政权的顶梁柱,自然不可能让鲁王踏上自家的地盘。鲁王名为“以海”,这下命如其名了。虽说闽、浙两个流亡政权互相看不上眼,但对福建隆武政权而言,浙江鲁王政权的覆灭却是不折不扣的噩耗。绍兴失守的消息刚至,郑芝龙便给仙霞岭守军下了撤军令,理由便是先前提及的“有匪患蠢蠢欲动”。

郑芝龙指的是漂泊于海上的鲁王。但鲁王一行不过十数人,而郑家水军有二十万。再者,清军自知不擅水战,根本无心追击,反而将矛头对准了福建隆武政权。生死存亡之际,郑芝龙竟下令撤回仙霞岭的守军。

郑成功在撤军途中面圣,隆武帝埋怨道:“成功,你提出的‘救国四项’,朕可是铭记于心,你怎自行舍弃了第一项?”早在数月前,郑成功曾向隆武帝谏言了四项救国方略,其中第一项就是:善用天堑。从仙霞关撤兵,不就是舍天堑不用吗?

“启禀陛下,此乃家父之军令,末将莫敢不从……想必家父自有思量。待末将回到安平,必会劝他再次出兵勤王。”郑成功只能这般回答。

“如此便好……须知朕可在为了你说的第二项殚精竭虑。”隆武帝叹道。

第二项是网罗贤才,第三项是海陆并举。

“令尊似乎非常重视第三项,朕倒不是不能理解……”因为喜爱郑成功,隆武帝给郑芝龙的撤兵找了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家父害陛下忧愁,臣万死……”郑成功很是歉疚。

隆武帝不想再追究,转而道:“此事不再提……这第四项,还请爱卿尽心尽力。”

第四项则是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