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手提白刃,怒吼道:“朕便是朱聿键,谁敢造次!”这自然不是隆武帝,而是参将周之藩。他不由分说,挥刀朝清兵砍去,身中数箭也未退缩。显然,他在掩护隆武帝逃跑。清军自然不会愚蠢到将这莽汉认作隆武帝。隆武帝偕皇后曾氏躲进了汀州衙门,于八月二十八被清军虏获。
有一说法是,清军不敢擅自处置,于是决定将皇帝和皇后“护送”回福州。此时福州已失守,由清军统帅博洛坐镇。他是率另一路远征军从浙南入闽,直取福州的。隆武帝和皇后曾氏各乘一顶轿子,向东出发。这一路皆是险峻难走的山路。
清军行路疲乏,整顿歇息时,皇后曾氏突然从轿中一跃而出,纵身跳下不远处的悬崖,左右根本来不及阻拦。皇后曾氏当即殒命。
隆武帝孤身一人被押至福州,被处刑于市。
而据《台湾外纪》的说法,帝后二人是在汀州衙门中箭而亡的。这说法源于当时隆武帝的云锦衣卫陆昆亨。此人死里逃生,且活到了八十高龄,并把当日情形告诉了《台湾外纪》的作者江日昇。但正因陆昆亨是皇帝的心腹,故其言不可尽信。毕竟堂堂一国之君,顽抗到最后一刻身死,总好过在大庭广众下被公开处死。但凡是忠臣,难免会顾及君主的颜面。世人总会更同情悲情人物。
也有坊间传言,在福州受刑的隆武帝其实是替身,真身则已潜逃至海南岛,剃度出家。当然,这也是野史罢了。
福州隆武政权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12章 南梦
“黄粱一梦,终有尽时……”郑芝龙在议事厅,面对召集而来的各路将领,感慨道。
隆武帝的死讯已传到安平城。郑芝龙所谓的“黄粱一梦”除了指隆武帝对复兴明室的期望落空,还有另一层深意——郑家挟天子以号令天下的野望就此破灭。对此哀叹,座下将领无人敢应。
郑芝龙虽是领袖,但下达重大决议之前,还是得获得各路将领的支持。他今日召集众人,便是要商讨降清一事。大家都隐约察觉到今日的气氛不同寻常。准确来说,郑家上下的这种氛围并非今日才有,而是自隆武帝入闽登基这一年来,徐徐改变的。莫非是因为突然从草莽匪类一跃而成朝廷大臣,让这伙海盗失去了本心?但只要看到郑芝龙,这种说法便可不攻自破。他本是一介边疆陪臣,如今竟能一朝拜将封侯,这确实令人雀跃;但他们所侍奉的不过是一个流亡的皇室,若无郑家相助,便毫无作为可言。故而在座的将领不可能因此失了理智,顶多也就是得意忘形些。那么这种古怪的忠君报国的氛围,究竟是何人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