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郑成功撤回了安平,根据斥候带回的线报,知晓了真相。“还是着了道……”他扼腕叹息。姜还是老的辣,“王老虎”给年轻气盛的郑成功上了一课。郑成功派出五支部队追杀王进,但对方早已撤回漳州。郑成功虽在泉州遇挫,但他这次反攻的目的本就是在大陆建立据点,如今夺回安平,也不算是毫无收获。此后数年间,郑成功以安平为根基,展开游击战,如一股旋风,在闽地四处扫荡,不仅搅乱了清军的阵脚,也扩充了郑成功的势力。
泉州一战因“王老虎”的搅局功亏一篑,然而郑成功并没有气馁,他重整旗鼓,于次年再次出兵,围攻泉州。但此次围城只是障眼法。趁清军增援泉州,郑成功突袭同安县城。同安县地处漳、泉两州正中央,与金门、厦门大体呈正三角形。
三月,郑成功攻占同安。清廷派总督陈锦反攻。清军于同年八月夺回同安。清军之后的暴行令人发指,他们高喊“助郑者罪无可恕”,在县城内烧杀掳掠。对当地人来说,郑成功是同省的英雄,与自己有着相同的方言、习性,是彻头彻尾的自家人,自然乐意鼎力相助。而清军则是入侵的外族。然而,这亲郑的民心正是清军最忌讳的。郑军占领期间,同安城上至名门望族,下至贩夫走卒,都曾向郑军施以援手。清军重夺城池后,立刻处死了郑军任免的县令叶翼云和守将邱缙。据野史记载,当时“屠戮无遗者,其数五万余”。同安本就是小小县城,没多少人口,这一记载意味着县民惨死过半。
清军此番暴行,颇有杀一儆百的意思。在郑成功阵营,协助清廷者同样被处以极刑。这一年还爆发了史无前例的饥荒,斗米涨价到千钱,庶民苦不堪言。正因如此,征兵变得易如反掌。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但饥荒年景,饿殍满地,入伍吃上口军粮总能保住性命。闽地的清军深谙此理,为了防止农民投向郑军,便将他们强制收容在城中。农民在城内无地可耕,这让饥荒愈演愈烈。
郑军跑遍城外的荒野,虽畅通无阻,但也搜不到半粒粮食。郑成功见此情景,双目布满血丝。为了激励全军士气,他不得不逢场作戏。事实上,此刻的郑成功心如止水,林统云走到他身边,立马察觉到了这点。
“怎么,还没打算动用那些?”林统云问道。他指的是前番从琉球采购的武器弹药,它们还在鼓浪屿的仓库之中。
“时候未到。”郑成功见四下无人,面露微笑。如此剑拔弩张的形势下,万不能让下属看见主帅露出轻松的表情。
“你打算憋到何时动用?”
“还得继续积攒力量。前路漫漫,不能急于一时。”
“看来你计划远征?”
“正是,或许就是眼前,或许是多年之后。尽人事听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