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统云对这位五十五岁的病弱文人心生同情,安慰道:“若有难处,阁下尽管提便是,晚辈自当鼎力相助。”

“生丝!事到如今,只有生丝能救我明廷!”朱舜水那垂老的眸子里透着决心。

数年后,朱舜水这个名字将响彻日本。此人先是为复兴明室,以带病之躯奔走于日本和安南;而后又随郑军北伐,最终定居长崎。晚年的他做了德川光圀[1]的门下幕僚,开创“水户学”,并在凑川神社的楠公碑上撰文。种种经历为他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名望。

第七次东渡日本后,他便再没有返回中国,而此时和林统云相遇,是他第五次东渡日本。林统云将荷兰人的生丝供货渠道分享给了朱舜水。

与此同时,郑成功正如火如荼地准备北伐,无暇顾及台湾。朱舜水随林统云一道返回厦门,而后独自返回安南。他打算听从林统云的建议,去台湾闯一闯。

翌年(1655),郑成功正式将厦门的中左所改名为“思明”。

“统云,能否劳你去泉州‘无尘庵’探望程先生。”

林统云刚回到厦门,便受郑成功之托赶往泉州。程鸥波自去年秋天起身体每况愈下,而今已距大去之期不远。“无尘庵”地处沦陷区,国姓爷亲自潜入太过危险,故而只能托林统云代行探望。即便没有委托,林统云也必会走这一趟,程先生教导过他绘画,同样是他的恩师。

林统云谨慎地将头发重新剃成“半蓄辫”,来到泉州城北的无尘庵。程鸥波的病情比预想的还要重,已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面对探访的弟子林统云,他一言不发,只是紧紧攥住对方的手,老泪纵横。半晌,他才耗尽浑身气力道:“托付予你,托付予你了……”

不必特意说清,林统云已能领会恩师之意,承诺道:“先生放心,林统云对天发誓,不会让令爱受半分委屈。”

得了爱徒的承诺,程鸥波那骨瘦嶙峋的手似乎又有了一分力道。守候在侧的淑媛听闻父亲的遗言,不由地哽咽了。

林统云抵达无尘庵的第十日,程鸥波离世。林统云将恩师的后事料理妥当,携淑媛一道返回厦门。服丧期满后,两人成婚。

同年年末,郑成功从清军手中夺回了鲁王的老地盘舟山群岛。这亦是北伐前必备的一环。郑军越是得势,来自台湾的“呼唤”便越发高涨。这些“呼唤”不仅来自台湾汉人的求援,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对贸易越发壮大的郑成功抛出了橄榄枝。

然而此刻的郑成功眼里只有北伐,台湾作为军资来源之一,并没有得到他的重视。

荷兰东印度公司眼下正处于两难之中,他们既盼望有更多的移居者渡台,来开垦荒地,又忌惮大陆的残兵趁机来此避难。巴达维亚方面不惜对台湾加以重兵把守。荷兰东印度公司想要的,只是任劳任怨的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