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的损失惨重,甚至可以说伤了元气,但身为一军之帅,必须带头蔑视一切挫折,这是凌驾于沙场之上的心理战。
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等乃大义之军,岂能顾忌民众不归心?
这是郑成功对将士的激励和叮嘱。郑军志在收复天下,而不是偏安厦门一隅。若每占领一处都要提防民众离心;遇上挫折便想念厦门之安逸,岂能成就大事?
“区区天灾而已,万万没到回乡休整的地步!”郑成功豪言道。
这一年,东亚的海面上可谓多灾多难。同年是日本的万治元年,据记录各地天灾的《长崎略史》记载:大风,港内溺死者三十四人。
郑军在羊山遭遇的便是同年频发的海啸之一。所谓“暴风雨前的宁静”,海难前的天气越是晴朗,随之而来的风暴就越是猛烈。
接下来的数日,部分失踪者陆续从别处的岸边返回。“铁人”部队大将左虎卫陈魁的副将黄安便漂流到了普陀港。郑成功闻之大喜:“黄安将军尚在人世!此乃我军大幸,天不绝我义军,天不绝义军啊!”
言罢,他将长鞭抛向空中。士卒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国姓爷如此高兴。
郑成功向来欣赏黄安之才,但将其生还比作郑家之幸,就有些名过其实了。显然,此举是为了挽救全军消沉的士气。得知黄安生还,郑成功确实喜悦,他想把这份喜悦扩散至全军,所以才故意做出抛鞭之举。
“国姓爷所言甚是!黄安乃我军的栋梁之材!”甘辉立刻响应,兴奋地一跃而起,环视周边的同僚。他察觉到了主帅的用意,便佯装喜出望外。
如今形势下,必须要时刻提防军心动摇。郑成功不得不强打精神,每日以蹩脚的演技待人接物。每晚回到船舱都精疲力竭,比征战沙场还劳神。
船舱里通常只有郑成功一人,林统云偶尔会上门拜访,倾听好友心中苦楚。郑成功没少在林统云面前哽咽。
“放声痛哭一场,或许会好受些。”林统云建议道。
“统云已代我痛哭,我好受许多了。”郑成功无力地笑道。
“有用便好……”
“不能松懈,须知兵船损坏容易修缮,人心动摇可不易平息。负面情绪会蔓延,只要滋生便无法抑制。”
“我军遭此劫难,军心岂能没有丝毫动摇?有些事,你须看开些……”
“我怎会不明白……”郑成功无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