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要老朽主动登门拜访?

朱舜水心里没法迈过这道槛。他郁郁不得志了一辈子,难求伯乐。他自知自己曾效力于鲁王,在郑军中难以出头,但他仍不肯舍弃这份傲骨。

“既如此,那便由我代前辈呈给大将军。”林统云苦笑道。他独自离开马信的船,乘小舟返回主帅旗舰。

郑成功虽总揽军权,但凭他一己之力,是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指挥十万大军的。因此,他须选贤任能,分摊权限。朱舜水虽顽固守旧,但在这点上,他的看法还是十分有道理的。但这封寄给安东守约的信写于郑成功北伐失败之后,纵然观点正确,也难逃事后诸葛之嫌。

“不佞(朱舜水自称)知其事(北伐)必无成!”——这句话出自朱舜水赴日后,写给明石源助的书信。依其所言,他在出征前便知北伐必败。

在给安东守约的信里,他还说道:“一入营中,遂住其舟樯,去驻数月间,虽日与藩台舻舳相衔,谊不以一字通名刺,或有美言劝行,瑜(朱舜水自称)必婉辞谢却……”大意是:我来到北伐军后住在船上。这数月间,虽然郑成功的船与我的船相接,但我没有想过拿名帖去找他。有人跟我说好话,劝我去拜见,我也都婉言拒绝了。

从郑成功的角度看,他身为十万大军之统帅,每日忙于操演和军事会议,自然没有工夫专程前去拜会。而老文人不来表达敬意,他也不会介意。

郑成功仔细读了一遍林统云呈上的祭文,感叹道:“此番若能顺利攻占南京,必要请舜水先生担任太学之长。此祭文尽善尽美,不容一字添减。”他很久没有因为读到一篇文章而如此感动了,这也从侧面说明郑军中没有文章的好手。

对于这次祭祀,郑成功本想将应付了事,但读了朱舜水的祭文,他竟心生了几分热忱。

这场祭祀前后持续了整整三日。郑成功的初衷本就不在祭奉神灵祖宗上,而是想鼓舞军队士气。为达此目的,他还须在现场的布置上下一番功夫。

祭祀之前,郑成功的发妻董氏监督从军妇女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装饰。林统云之妻淑媛也在全程帮忙。

祭祀首日是“祭天”。郑家舰队在焦山周边水域集合,各兵船皆在船头、船尾、桅杆悬挂朱红旗帜。这些旗帜并非临时制作的,郑家水师的号令一向用红白旗帜。

此外,每艘兵船的甲板上还覆盖着红布。不仅如此,列席祭祀的干部皆身着红衣,这便不是随军之物了。郑军临时从长江沿岸征集红布,制成长袍。虽然只是在布上留一领口的粗糙之物,但毕竟数以万计,随军妇女通宵赶制了数晚才完成。

如此阵势下,郑成功登上了祭天台。从远处眺望,焦山水域仿佛化成了一片壮观的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