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郎们!我等下次聚首,便是在南京城头!届时,我等将在孝陵之前,紫金之下,举杯同庆!”郑成功哑着嗓子喊道。
孝陵是明太祖洪武帝的陵寝。永乐帝及之后历代皇帝都被安葬在北京郊外,世称“明十三陵”。太祖的孝陵是唯一坐落在南京的明皇陵。
全军激昂亢奋,但主帅要保持理智。可如今看来,就连郑成功自己都亢奋得无法自拔了。
林统云默默地离开了欢声雷动的镇江城,登上小舟,前往马信舰队的旗舰。眼下,此处有一位刚遭遇了白发送黑发的老文人,急需旁人的慰藉。
第27章 血战南京
在镇江开展的军事会议上,在对南京的攻略上,还是有一小部分将领持保守论的,其代表就是甘辉。他本来主张的是速战速决,但近来观军心走向,他毅然转向了保守论。
军事会议前,甘辉和林统云促膝长谈,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军心如此,必有隐患;眼下不可贸然用兵。
既然眼下用兵为时尚早,那么何时是良机?两人再次所见略同:待国姓爷冷静,方可用兵。
持此观点,甘辉在军议上发言道:“南京乃六朝国都,和瓜州、镇江等一般城池不同。千百年来,君临天下者数次在此处建都,可见南京是难攻不破的天堑之地。依末将之见,与其损兵折将,仍强行和天堑抗衡,不如先攻略周边城池,断其羽翼。如今,瓜州、芜湖尽在我军掌控,南、北增援之道已断,若能再一一攻陷周边城池,南京便彻底沦为一座孤城,只有开城投降这一条出路。还望国姓爷长策,莫要逞一时之勇。”
这里的“长策”不仅含良策之意,更暗含目光长远、从长计议之意。然而比起“从长计议”,郑成功更固执地认为此时是“千载良机”。心心念念的南京就在眼前,岂能举足不前?纵然南京坚不可摧,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藩在南京游学多年,虽称不上了如指掌,却也有三分了解,尤其是当地人之民心!我大明以德治民近三百年。可眼下,民众不得不屈身于清军之残暴。若闻知我大义之军前来,民众必然会万众一心,助我等抗敌!届时,清军腹背受敌,自然瓦解。此等千载良机,岂能错过?”
郑成功心意已决,甘辉不再劝说:“大帅若已有决断,末将只能听命。但要攻,须速攻,容不得一刻耽搁!”
“那是自然!”
“既如此,应立刻下令全军登陆,走陆路进攻南京城。”
“我本意如此!”郑成功应允道。
镇江和南京相隔约百里,若走水路,行军速度将受风向左右;而且是逆水行舟,速度更无法保障。相比之下,还不如走陆路来得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