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复兴我大明王朝。”朱舜水叹息道。这位老文人将自己的半生都献予了复兴大业,为此不惜拖着带病之躯奔波于日本、安南。他本就和郑成功不对付,之所以携子从军,不过是寄希望于郑家兵力罢了。若郑成功放弃复辟大明之志,朱舜水再无理由屈居于此。

“未必,国姓爷近来四处征兵,想来是有意再度北伐。”

此次远征,郑军伤亡惨重。据北方情报,清廷企图趁势消灭郑家势力,并派大将达素率大军奔赴福建,厦门必须尽快征兵应对。

“国姓爷征兵,未必是用于复兴大明……”朱舜水将后半句咽进腹中:或许,是用于创建郑家王朝。

林统云十分了解眼前的老文人,对他讳而不言的后半句,能猜出一二。对此,他也只能含糊其词道:“果真如此吗?”

“建立忠臣庙,自辞爵位,这都表明国姓爷已舍弃我大明。现在,他另有大志。”朱舜水慧眼如炬。他心里至今仍燃烧着一团炽热的复明之火,并能感应到因同样的目的而燃起的火焰。

自全军撤离崇明以来,国姓爷心里的这团火便日渐冷却;即便旁人无法察觉,朱舜水却看得一清二楚。若两团火焰交汇,必激起热浪,但朱舜水如今已无法在国姓爷身上感觉到一丝一毫的共鸣。

林统云见对方已想通,浅笑道:“那在下便替朱先生准备赴日的便船?”

“有劳统云阁下,老朽拜谢!”

“岂敢,举手之劳。”

两人拜别,林统云造访郑成功,如实汇报了和朱舜水的谈话。

“朱老先生当真如此说?真是有些出人意料。”郑成功笑道。

“朱老先生之言曲解了你的意思?”

“无丝毫曲解……”郑成功苦笑道,“本藩是真没想到,老儒生朱舜水竟能这般知我懂我。”

这是国姓爷首次在人前表明舍弃大明的态度,但也仅限于这种私人场合。在公开场合,郑成功至死都没当众表明过这一态度。

“朱先生想去日本,你是否准许?”林统云谨慎地问道。

“他若去意已决,不必强留……”郑成功顿了顿,继续道,“统云,能否劳你也去趟日本。此次北伐几乎耗尽了我军的弹药和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