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脑中的小余绫诗止,如同故事中的登场人物一般,这样大声喊叫着。因此,我才会对面前这个,真正的小余绫诗止本人说出与我想象的她完全不同的话,感到了强烈的违和感。
“啊,这下舒服了,”她重新坐回椅子上,终于吐了口气,“然后呢,下一条?”
“呃……下一条是……”
我赶紧转换心情,重新划动手机屏幕。
“刚,刚才那条,已经是最后一条了……”
我紧盯着手机屏幕,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好几次。然而,不管我再怎么划动,书评感想都没有再增加了。
“这样啊,”小余绫有些满不在乎地说道,“算了,这也是常有的事。喜欢我们作品的人,一定会出现的。所以你不用太在意。”
“是,是吗?”
和她相反,我真的没有办法如此乐观。
小余绫说过,人要理解他人,常常要伴随着努力与困难。哪怕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我们也经常会感觉无法理解。“可是,去完美地描绘出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的心理,让登场人物与读者产生共鸣,这不正是作家的工作吗?只是你的笔力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吧。”在我脑海中的小余绫这样说道。
“如果……写一个更容易让人理解的角色就好了。”
描写人物,本身就是个矛盾的事。如果要追求真实性,就必须在故事中让角色有非常确定的人格。然而,如果真的给角色赋予近似现实的人格,却容易让读者觉得这并非自己的同类,而觉得难理解。能够让读者易于理解的,是那种画在故事板的流程图中,身上早已贴好了属性标签,明显脱离于现实,而被刻意创造出来的角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故事的存在。虽然也有人喜欢看到异样的主角,但也的确存在所谓众望所归的主角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