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页

这里确实也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制度。可昂贵的学费、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多数孩子6-14岁这个阶段都是混过来的。

就说她之前为了应对助教面试买的那几本书,光这些书的价格都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负担的。

咬咬牙倒是能买。但以后呢?一级级考试可不止需要这些书,还要几十本,上百本的往家里买啊!

所以卡尔之前说能供稿的人市面上稀缺……非常正常。

黑木市靠着王都,依靠海路运输已经算是生活富足了。维恩港吃肉他们起码能捞到汤。就这,弗洛街外面一大圈的居民都是文盲,超过10的加减法都要掰指头算半天,算出来的结果还不一定对。

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环境里诞生出太多的“小说家”呢?

文学这东西死板的很,不光要识字,还得有大量阅读积累。

南辛泽经济条件好,大部分人比别的城市居民有钱……这个确实。

但也就是小富即安的程度吧?

识字。

懂理。

能看懂工厂发下来的操作流程手册。

能养活家里3-4口人。

能买得起自行车坐得起公交车。

能送孩子去一般学校混混日子。

撑死了能买得起小轿车。

差不多也就是极限了。

钱都是要花在刀刃上的,没有哪个家庭会孤注一掷投资教育。

在这样的条件和时代背景下,知识的积累是非常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