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死谏记实录 荷煜 3293 字 1个月前

杨絮垂下头去,沉默片刻,才说:“我当初告诉过你的,岳凛前世对我有恩。我想报恩而已。”

“你报恩,却来骗我?”北渚更加不解。

“我本也不想骗你,可是实在无计可施。”杨絮面露痛苦,想来对于好友的欺骗,也让他备受煎熬。“他是下界历劫的神族,只有破劫才能归位。我只是想要他回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上。”

岳凛是神族,这一点北渚已经知道了,可他为何下界,“又与杨絮有何渊源?

“他前世,本可以破劫飞升。可是却因为我而失败。神族神魂禁不起轮回的消耗,而且如若有其他人族修炼飞升,顶替了他的职位,他便只能永堕轮回。我想要帮他,当时就只能利用你。”

第85章 沧海桑田

神族的神位并非一成不变。

人族中有仙缘之人不断修行,能获机缘的便得到飞升,领到仙职。但神族也并非尸位餐素,无事可做。一旦有人族修成正果,便意味着他会顶替或者分担一位神明的职务。而神族心性不稳,若有犯错或是契机,便会下界历劫,磨练心性。

而如果神族历劫期间,有人族飞升上界,那么历劫的神族便无职可做,只能在下界不断轮回。一旦神魂灵气耗尽,那么神族便会泯然于轮回之中,真正地堕为人族。

“岳凛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在轮回之中挣扎了太久,神魂即将耗尽。”杨絮垂下眼睛,眉头紧蹙,拧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北渚从未见杨絮为自己流露出过这样的神情,不,是他从未见过杨絮为任何人流露出这样的神情。

岳凛于他杨絮,究竟算什么呢?

“他的劫数为何?”北渚冷然道。

“他乃是文昌星君下界,是众文神之一,专门司掌天下读书人的命数。如要破劫,他需要这一世位极人臣,以乾坤韬略挽大绥于将倾,救大绥万千黎民,方可飞升,重登上界。”

杨絮了解得倒还清清楚楚,来龙去脉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岳凛乃是文昌星君转世。但想到之前文昌的所作所为,且就可能是他对南风立下诅咒,北渚便对岳凛生不出好感来。

他不直接出手,送岳凛去下一世,毁了他的劫数,便是对杨絮这五百年来的交情最大的回报了。

“你为了去帮他破劫,便不顾我的死活了?”北渚忆及昔日杨絮所说的话,便觉得又可笑又荒谬。“你口口声声说是为了我好,是为了我出主意,说借尸还魂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你眼睁睁看我与南风……与叶秉烛对面不识,还要我费尽心机去帮岳凛!”

想到自己从前因为关照岳凛,总是对叶秉烛忽视良多。叶秉烛当日为了岳凛被推入御池,险些命丧水鬼之手。当时北渚险些不愿去救他,只道让他就那么死去也与自己无关。现在一想起来,北渚便是一阵后怕。

那些恐惧,委屈和愤懑,如果不提倒也好,尚且能够压抑。可它就像一道伤疤上丑陋的痂一样,即使是不小心触碰到,也会痛彻心扉,血流不止。今日提起,便像是决堤的洪水一般,根本堵不住。当初杨絮说的信誓旦旦,自己倒还真全然相信,从未怀疑过他!

到头来,全是假的!

“难怪,难怪当初我要入岳凛的梦境,你却反怪我损耗他的元神,伤了他的身体!我还以为你真的是为了我好,原来从始至终,你担心的都只是岳凛!”

北渚这漫长又枯寂的生命,称得上至交的,除了南风,便只有杨絮了。他从未想过,杨絮连骗他时,都说得如此自然,毫无破绽。难道杨絮就从未心虚过吗!

北渚一字一顿,每一个字都如有千斤:“我们不是,最好的朋友吗?”

“我原想等岳凛的事情一过,便抽身来助你,我没有想到后面会变成那样!”杨絮双手无力地垂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知道你不会原谅我,也不会帮我,但是我还是得说,抱歉,墙子。是我辜负了你的信任。”

这是五百年来,杨絮第一次对北渚说“抱歉”。这个永远浪荡风流,永远不着调的柳树精,满怀愧疚地对着北渚。

过往的数百年交情不是假的,北渚也从不是一个心狠的人。他怨恨杨絮,便是因为与他真心相交。杨絮这样,他心里也闷闷地难受。扪心自问,自己舍得结束这段友情吗?北渚不知道。

北渚原想的是,等见了杨絮,定要叫他也慌张,定要劈头给他一顿臭骂,定要揍他一顿,定要与他割袍断义,再不往来。可数百年的陪伴不是假的,在漫长而孤独的岁月里,是杨絮在与他说外面的世界,与他讲那些传说与故事。

都是岳凛,都怪文昌。如果不是他,便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北渚心头火气压下三分,却依然给不了杨絮好脸色。他想到自己这一次的目的,正是为了来找叶秉烛。既然叶秉烛已经不在含凉殿,还不如向杨絮打听打听。

北渚垮着脸说道:“我且问你,叶秉烛之后如何,现在又去哪了?”

杨絮见北渚还愿意搭理自己,赶紧回道:“三年前,奕河公主和亲之时,皇帝午门遇刺,此事震惊朝野。后来此案由大太监徐嵘协领、监督,大理寺全力调查,终于找出了幕后之人,乃是二皇子李奕璋的伴读心腹。”

竟然是李奕璋。这个蠢东西,竟然还有这胆子,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刺杀自己的君父?或许是脑子坏了吧。

“那叶秉烛呢?”

“不知是何缘故,皇帝并非下令惩处二皇子,反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此事竟就这么揭过去了,结果只是处斩、凌迟了几个刺客与头目。但二皇子的伴读们,不管是住在含凉殿还是东四所的,都集体迁出了皇宫的外廷,在皇城京都之中安顿。叶秉烛也自那时便离开了含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