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是以这会儿,牵复帝登上了皇位之后,能被他真正认作是“亲信”的,屈指可数了。

更何况,牵复帝又不可能将自己所有信任的人都一起带离京城,总还是得留一些在京城坐镇的。免得到时候边关的仗一打完,班师回朝发现连京城都进不去。

如此一来,牵复帝就还需得挑选一些中立的大臣随驾了。

越国公是满朝文武之中最最明显的中立派,但他年纪大了,又被牵复帝委以辅助太子的重任,自然也就不可能随驾亲征了。

而墨珣,作为越国公的干孙子,虽然在大理寺当差,但也是个中立派。

禁卫军与暗卫原先都是直接由皇帝统领、管辖,宣和帝驾崩之后,禁卫军与暗卫便由牵复帝领导。

牵复帝从决定御驾亲征开始,就已经在物色随驾人选了。

原先,牵复帝事打算将大部分亲信都留在京里,以保证几个王爷不会有什么异动。但这样一来,他自己的人身安全也受到了威胁……权衡利弊之后,牵复帝将原先依附于其他几个皇子身边的官员筛选了一番,挑挑拣拣带上了。

牵复帝那几个年纪比较小的弟弟,在皇位的争夺上,其实根本就没有多大的竞争力。

棣良王尤为明显,他的父亲妃钧侍君就是宣和帝为了多生孩子,才在重新开始选秀时入选进宫的。也正是因为钧侍君生下了当时还是九皇子的棣良王,才由家人子一跃而成侍君。

宣和帝根本就不是为了娶什么世家哥儿来巩固皇权,而是为了生孩子……

所以,那几个小的皇弟,在前头几个皇兄面前,哪有什么竞争力可言?

不过,因为同为宣和帝的血脉,就算年纪再小,那也有争夺皇位的权利。恰恰又碰上了宣和帝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大家心思也都飘了。

繁楚王的人……不,应当直称其姓名为了“周晅瑨”的人,牵复帝就可以用了。

而像鸿薪王、周行王这些,牵复帝还得斟酌斟酌。

牵复帝的性格与宣和帝并不相像,想法自然也与宣和帝不同。越国公虽说是三朝元老了,但毕竟年事已高,能为国效力的时间也不长了。再加上,越国公原先是个中立派……牵复帝就算是要提拔,那也是先提拔自己身边的人啊!

所以,墨珣就被摆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

牵复帝不知道墨珣的能耐,而宣和帝这么多年也仅仅只是有所猜测,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有一点——墨珣的武力值不低,这是有目共睹的。

墨珣暗自思考了一下自己所展现出来的竞争力……倒还是极有可能被牵复帝纳入随行队伍之中的。

如此一来,墨珣倒也定了神。

眼下的情况对墨珣而言还是有利的,不管怎么说,他都是经过了正儿八经的科举考试出来的,虽然当官时间不很长,但在科举考试的成绩却也是能证明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

文武双全,一个顶俩。

带自己到边关去,一点都不亏!

墨珣其实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这么自吹自擂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却仍是担心牵复帝有眼无珠,致使自己珠玉蒙尘。

如果是牵复帝主动将墨珣纳入随行倒还好说,可万一没有……墨珣可就得请越国公帮忙了。

这也就意味着,墨珣到了边关之后,恐怕也是会束手束脚,因为牵复帝对墨珣并不看重,也没有什么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墨珣就算是随驾亲征,一路到了边关,见到牵复帝的可能性也不大,更别说是要让牵复帝听取自己的意见了。

所幸,牵复帝一方面命人收集朝中文武百官的履历,借以判断此人是否适合随驾到边关去,另一方面又让朝臣们毛遂自荐。

墨珣最担心的就是牵复帝自己已经拟定了随行人员的名册,现在一听,还能报名,那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向牵复帝毛遂自荐之前,墨珣还需先跟上峰知会一声,免得到时候有人在上峰面前嚼舌根子。

墨珣是一心奔着前程和爵位去的,又不是去送死,自然还是要回来的。

回来了之后,加官晋爵应当是少不了的,但却还是继续在牵复帝手下讨生活,跟现在这些大理寺的同僚,大家也都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表面工作还是得做一下的。

因为御驾亲征的事,朝廷之中各个衙门都在讨论此事。

想要随驾的可不单是墨珣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