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焦松县正是冬末初春时,少有平静无风的日子。
这一日的早晨,却是半点风声也无。
行宫宫门外便正对着流淌而过的玥河,早起的艄公裹着棉衣在河面上乘船而过,尖尖的船头划破如镜的水面,像是割开了一块绸缎。
原本清澈的河水上如今飘着一层黑灰,那是天灯焚烧掉落过后的灰烬。就同当下古河河畔两岸的气氛一样,尽是狂欢鼎盛过后的寂寥,仿佛昨夜那场奇诡绚丽的祭典不过是大梦一场。
古桥的桥头点着一盏灯,那一点烛火还未熄灭,但已被晨光夺了光彩,显得虚弱而苍白。
宽敞的官道上已看不见别家车驾,只有一人一马孤零零地立在黄石古桥的桥头,似乎在望着东去的河水。
只有那人自己知道,他望着的并非河面,而是河面上的高台。
短短十日时间,千万根梁柱被运到河面之上搭起那华美的高台,最终也不过得了那昙花一现的一晚辉煌。
河水的腥气飘入鼻间,令肖准的思绪回到了昨夜的高台之上。
祭典开始前,灯火还未点亮十成,四周光线昏暗,群臣低语应酬,他孤身立在桥头,从未想过皇帝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帝王穿着月白的礼服,这种颜色稍微折损了他身上的压迫感,却莫名在月光下生出一种朦胧暧昧的光来。
“青怀候,好久不见。”
对方的神情淡淡的,在肖准的记忆中,那张脸似乎在很多年前便是这副模样了。
天成的这位君王,他向来是有些避讳的。
年少登基,无功无过。看似保守,却无人能左右。在位数年间,已教无数根深朝野的权臣先后落马,只对武将似乎格外宽容。
而这一切,不过是为着收复碧疆的一场序幕曲罢了。
他第一次见他,是在自己满门族亲被杀之后。
他作为肖家仅存的血脉被召进元和殿,而对方则是刚登基不久的年轻帝王,亦是第一次私下召见臣子。
内侍官降下长长的纱幕将他与皇帝隔开来,行过大礼后,他起身望去。
他的年岁要长一些,可相比之下帝王的身量似乎也太过瘦弱,那袭深衣穿在他身上显得空落落的,竟给人一种女子“不胜衣”的错觉。
他就端坐在纱幕之后,穿堂而过的风将他的身影吹得有些模糊,好似一道鬼影。
就这第一眼,在肖准心底留下了复杂而幽深的印象。
那是一种阴柔寒凉的气息,靠近便会沾上身、缓慢透进骨头里,很久都不会散去。
他不喜欢这位新皇帝。
将门之子,生性刚烈。彼时少年心性,又刚逢家中剧变、急于知晓真相,短短几段问话间,他顶撞了帝王数次。
两侧的宫人和礼官频频抽气,最后已跪倒做一片瑟瑟发抖。
可不论他如何挑衅反诘,那纱幕后的人却似乎永远一副做派,就连说话的语调都没有发生过一丝变化。
最后他累了,委屈和不甘平复了些,终于沉默不语。
“肖郎可知问桥的典故?”
肖准愣了愣。
肖家虽是将门,却也并非不通诗书,他小时候也是读过许多书的,可“问桥”两个字却怎么也没有印象。
他心下是不知道的,可又不愿承认,便咬紧牙不说话。
年轻帝王一眼拆穿他的窘迫,言语中却没什么嘲讽之意:“问桥乃是经书中的典故,未闻也是常理。孤讲于你听如何?”
肖准依旧沉默,对方平淡的声音再次响起。
“此一比丘因甚贫穷,欲往大布施会所,于途中就所见而生种种愚问,如桥何人所作等,作七千八百问,因此耽误至会所之时间,以致所需物品荡然无余,终无所获而归。肖郎以为,此人如何啊?”
肖准不知对方为何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只蹙了蹙眉:“种种所问,皆是愚蠢......”
他话一出口,突然反应过来对方是在借此喻他,面上顿时有些挂不住。
“问桥之事与己无关,怎能同我相提并论?”
那声音却依旧平和:“孤以为,此间并无不同。喜恶之事发生,便做欢愉怨恨,欲探其因果始末,却也终究不得扭转局势,只因桥早已在原地。世间种种,皆是如此往复。劝肖郎早日放下心中诸多疑问,才能尽早渡桥到达彼岸。”
短短数句,仿佛不过禅语尔尔,却为彼时孤立无援、前景凄凉的肖府指出了一条路。
朔亲王府凋败已成定局,他又尚且年幼,追讨前因绝非眼下之事,需得留存实力,等待东山再起之时才是正道。
帝王言毕,不再等他的反应,便起身消失在纱幕之后。
月余后,圣旨下,言陛下亲谕封朔亲王之子肖准为青怀候,另择封地建府,赏赐无数。
而后五年间,他便甚少再单独面见这位帝王。
只是每每朝堂之上的一瞥,亦或是在那无数次隔纱而望的目光中,他总能感觉到那股寒凉无情的气息。
伴君如伴虎。
即便当初有过点拨之恩,他也从未敢放下警惕之心。
入室若能窥猛虎自会有所警觉,可若只见得人形,才更是可怕之处。
毕竟谁又能知道这人皮之下,藏得究竟只是猛虎,还是什么别的东西呢?
“臣见过陛下。”
他恭敬行礼,膝头还未碰到桥面的青石砖便被对方出言打断。
“免了。孤只有三两句话,说完便走。”
帝王轻轻摆手,那年轻内侍官便带着宫人守卫退到了光影暧昧之处。
桥面瞬间空了下来,只得二人相对而立。
“青怀候今夜为何没有赴约?”
肖准一惊,几乎掩饰不住脸上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