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家的厨房,盖房时便制作了适合安装燃气灶的台面,但依旧留下了柴火大灶,用长辈们的话说,柴火灶烧饭香。
薛皎没办法分辨这话有没有什么科学理论可以证明,但以她自己的感受来说,每次回老家,确实觉得饭菜很香很好吃。
老家吃饭的习惯跟在家里也不一样,她家饭菜的份量已经还算可以了,尤其是她饭量见长,又多了珍儿这个干饭宝宝后,但老家吃饭上饭上菜,用的都是盆。
不是饭店那种底小而浅的汤盆菜盆,是很像老式洗脸盆的那种带花搪瓷盆,还有不锈钢盆,大半盆的面条,半盆炸酱肉沫的荤臊子,半盆豆腐韭菜的素臊子,半盆软烂脱骨的手撕羊排,半盆飘着零星油花的羊杂汤,旁边还有一碗香菜葱花,想吃自己加。
这些都上完,终于是盘子装着的菜了,一大盘烧白,嫂子端上桌的时候,行动间盘子上面堆起来的肉片颤巍巍的,好像在招呼人去吃它。
一大盘炸丸子,这个薛皎从小吃,每年过年奶奶都要炸,有好几种,肉丸子、萝卜丸子、豆腐丸子,还有甜口的红薯丸子,各有各的好吃,尤其是刚出锅的时候,外酥里嫩,香的不得了。
其他的菜还有豉汁蒸鱼、笋干炒肉、蒸腊肠等等,虽然是冬天,待客也少不了凉菜,好在这个可以提前准备,于是又端上桌一盘凉拌猪耳朵和一盘凉拌藕片,这还没完,最后奶奶又端上来一大盘糯米南瓜。
家乡奶奶自己种的老南瓜又甜又糯,最上面淋一点桂花蜂蜜,浸透到糯米饭里头,香甜可口,好吃得停不下来。
薛珍看傻了,她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宝宝,跟着妈妈吃过几家的席,倒不是说不如这个丰盛,而是从份量上碾压了,有一种粗犷的美。
犹记得她小时候,还没跟着妈妈回家的时候,在她阿爹家,在王府里,她祖母每回用餐也要摆很多碗碗碟碟,都是精致小巧,有的只够几口吃。
“快,别愣着,一会儿饭菜凉了。”爷爷奶奶招呼着薛皎等人入座吃饭。
其他人都吃过了,他们也确实饿了,薛皎都已经在奶奶的照顾下吃上了,一抬头,唇上沾着油花,嘴里包着一块肉,话都来不及说。
大家也不再客气,坐下开吃,老家的碗也大,敞口的大碗,一人先来一碗面,面臊子自选,爱吃哪个吃哪个,都爱吃来个两掺也行。
薛皎就是都爱吃的,炸酱肉沫和豆腐韭菜汤各舀一些到碗里,跟劲道顺滑的手擀面拌一拌,拌开了就猛嗦一口,面条裹着肉沫和酱汁,中间还夹杂着软嫩的豆腐和提香的韭菜段,吃完一口就迫不及待吃第二口。
快速塞两口面垫吧垫吧,开始吃别的菜,一吃一个不吱声,桌子上几乎听不到说话声,都在埋头吃饭,就连最爱讲话的周嘉致都不叨叨了,抱着比他脸还大的面碗,捏着筷子往自己嘴里扒拉。
其他人虽然已经吃过了,看着又开始犯馋,大人不好意思,小朋友没什么不好开口的,凑过去,这个给夹半碗烧白,那个给舀一碗糯米南瓜,丸子直接用筷子扎,串在筷子上给小孩儿,他们就爱这么吃,好像有美味加成。
屋里蒸腾着饭菜香气,天幕下的丰朝人目瞪口呆又痛苦不已:
[通感时长不够用:通感时长真不够用,一桌菜我才尝了一半,太痛了。]
[头一回见到这么装吃食的,吃得完吗?]
[人多,或许可以吧。]
[谁家农村这样啊,天人是真富裕。]
[谁说乡下没什么好吃的,害得我通感时长全用来尝粽子了。]
[天幕考试状元郎:通感时长可以积累,不是特别想吃的可以忍一忍,攒着同天女娘娘一起吃一顿年夜饭。]
[我也想啊,但又没有可能,这是通过天幕考试之后得到的新权限。]
[天幕考试状元郎:哦,不好意思,没注意到,每次考试都过得太容易了,这些细枝末节太容易忽略。]
[……谁问你了。]
[别搭理他。]
[又给他装到了。]
[四方书坊收题人:收天幕二次考试试题,带昵称的来,状元郎,卖题吗?]
[催催题集。]
……
饱餐一顿,个个都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在老家亲戚们的热情招待下,很难不吃撑。
别的餐桌上是劝酒,他们劝菜啊!尤其是奶奶,她说让吃点儿啥,谁好意思不吃,本来已经吃很多了,再这吃点儿那吃点儿,就吃撑了。
吃完饭已经快九点了,今天在路上奔波了一天,让他们洗洗早些睡。
他们住的房间已经提前收拾好了,原本这栋房子,爷奶就给儿孙们预留了一家两间以上的卧室——薛皎大姑两个孩子,三个卧室,薛皎有自己专门的房间,卧室里的床也都是一米八的大床,睡觉的地方是绝不缺的。
薛皎一家回来得最少,卧室都在三楼,三楼还有两个卧室,是给薛皎大姑和大姑女儿,也就是薛皎表姐的。
表姐跟冯飒差不多年纪,结婚还要更早一点,她嫁得远,老家回来得不多,回娘家也是回她爸妈家,老家的房子基本没怎么住,冯飒一家三口住这个卧室正好。
薛皎本打算自己带珍儿睡,这样爸妈睡得宽松一点儿,但她妈不同意,把孩子抱走了。
那一书包的卷子,还有后备箱的一箱书,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皎皎晚上肯定还要加班学习,带孩子太影响她了。
不过想想也是,现在不写,难道要等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吃团圆饭坐着谈年,她上楼加班写卷子吗?还不如趁着有时间,能写多少是多少。
冯英猜得没错,薛皎洗漱完后,又写了两张卷子才躺下。
她卧室是三楼最大的,有专门的学习区域,放着个实木大书桌,又大又沉,当初把这个桌子搬上三楼,都费老大劲儿了,但还是给她弄了。
因为薛皎是整个薛家这一辈,往上再数一辈里,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
薛家可能是缺点儿文运才气,薛皎爷爷奶奶不用说了,当年划分成分的时候,标准的贫农,如果不是国家扫盲,奶奶一辈子都认不了几个字,爷爷也不过小学文化。
薛青山这一辈兄弟姐妹五个,文化水平最高的是薛皎大伯,考了个中专,那会儿还分配工作,薛皎大伯在县城供电局捧上了铁饭碗,也算是好单位了,现在拿着退休金吃喝不愁。
其他几个都是初高中,薛青山就是高中读一半,报名参军了,因为身体素质好选上了,学校直接给他发了高中毕业证,非要细究,薛皎爸爸其实算高中肄业。
后来分配工作后,为了以后的前途,薛青山去读过夜校,提升了学历,如今档案上记录的是大专。
到了薛皎这一辈,薛皎哥哥姐姐们打小都是一个赛一个成绩差。
要说教育条件不好,怎么也比薛青山那一辈好得多,薛皎大姑都搬到市里住了,市里的学校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她表哥表姐成绩都不行,补习班都救不了。
别看每年都在说大学生有多少多少,看起来数字很大,网络上随便一问,不是名校就是名校,实际上,在高校扩招前,考不上大学的才是大多数,扩招后,也有大批考生落榜。
薛皎的堂哥,在学校读书时经常倒数,小时候放暑假回老家,薛皎亲眼目睹大伯提着细树枝,追着堂哥抽,因为他数学考了单数分,然后自己在分数前面加了个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