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郡守

前几日, 赵家米铺限人限量售卖的平价大米在长阳城中名噪一时,赢得不少美誉,最近又为着一桩新举动成了街谈巷议的主角。

“哎, 你们听说了吗?昨日陈家那大婶拿着米铺发给她的赵家印纸去买米, 说是离上次买已经过了十日,结果人赵家伙计一看, 就知道她那印纸是三日前才发的, 把她请出去了不说,连印纸也收回来了……真神了!”

“这有何难?你们瞧瞧, 这是我两日前去东门桥头那家铺子买的,再看看你自己的,那纸上的‘赵’字拓印是不是生得不太一样?咱不同日子不同米铺买入的应当都有差别, 只有他们自家人才看得出来, 要不然岂不是谁都能拿着印纸骗人?”

“啧啧,这法子管用吗?我若非说自己是第一回买,就是没这玩意儿,又怎么办?”

“你以为谁都跟你似的,费那大劲儿就为了去骗一斗米呢?人第一回拿这印纸出来发时就说了, 再卖三日, 过后就只能凭印纸买了, 再不然你买高价的也行。”

“我第一天去买的时候还没这个, 后来他们家伙计天天在铺子门口喊呢, 让买过米的回去领印纸, 用他们家的米袋子换就行。喏,人家这麻布袋子上头都写着‘赵’呢。”

……

米铺内, 赵达笑逐颜开:“方屿, 你这办法可真好, 最近不仅别家来捣乱的少了许多,咱家的米还成为抢手货了!我听好多人说,有了这个印纸,高低也得再来咱们家买一回,不然岂不算白领了!”

这阵子好几家有存粮的米铺都坐不住了,见赵家一直这么卖米,囤下的米眼看卖不出高价,要在库房中生虫,只能咬咬牙,跟着赵家的价格往外卖。

城邑中如今不那么缺米了,不想大家却仍惦记着赵家,这可是赚了好一波响当当的名头!

方屿淡淡道:“那就好,这样也不担心有人来晚了就没办法买米了。”

“不能不能,而且我们这批米都卖了多少天了?咱家米铺多,到处都是,缺米的前一阵也应当买的差不多了。”

两人正说着,忽听门口有人朗声道:“店家,我要买米。”

这两日来赵家买米的人骤减,伙计正清闲得很,抬眼一看,伸手道:“印纸。”

那人愣了愣,显然也是听说了赵家的规矩,笑着道:“我是第一次来,没有印纸。”

伙计一嗤:“骗谁呢?你这种人我见多了,一看就不缺钱,又是哪家派来的?咋还没死心呢?快走快走,没有印纸不卖!”

“啊?可是……”

方屿和赵达出门一看,要买米的是名清瘦的中年男子,衣冠楚楚,长了一张四四方方的国字脸,两撇八字胡,有股温文尔雅的文人气质,不像平头老百姓。

那男子还在和和气气地向伙计解释,方屿疑惑地看了一会儿,脸色却蓦地一变:他说这人怎么这么眼熟呢?这不是长阳郡的郡守吗?

就是那个,上辈子带着长阳郡治理泽卤地的长阳郡守!

方屿见过他几次,因他那张很有特色的方脸对他印象深刻,故而稍一回忆就想起来了。

见伙计不耐烦地想要撵人,方屿连忙上前赔笑道:“这位客人,并非是小二故意为难,实是我们有苦衷……”

说罢,对着这长阳郡守,将赵家这些日子以来的辛劳付出事无巨细地阐说了一遍。

听得身后的赵达都一愣一愣的,心道他早知道他们家老爷夫人乐善好施,可在方屿嘴里简直就跟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这么一看,他们赵家简直就是立了大功嘛!

显然,不止他这么想,这位微服私访的长阳郡守也这么想。?“赵家为商却轻财重义,实乃商人之典范!这次旱灾,长阳城中没有出现大量的灾民,城里家家户户的粮食基本都能得到保障,你们可是要记一大功的!”郡守老怀欣慰地拍了拍方屿,“好在听说朝廷调集的赈灾粮很快就要到了,你们也算是熬出头了。”

赵达:“???”

方屿连连点头:“多谢客人深明大义,那您看这米……”

郡守摆摆手道:“我也就是听家中人说起,心里好奇所以才来看看,买不着就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