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村并不是什么富裕的大村子, 所以祠堂也并不全是砖瓦房,只摆放排位的那一间用了瓦片,两间侧屋都是茅草, 因许久不曾主住人,也没有翻新过, 所以漏雨的地方不少,这次修补除了开窗, 就是给屋顶换一批茅草。
都是一些简单的活计, 若是人多一个早上就能干完, 沈淮之前脚才说了自家村里人收的束脩比外村少一百文,这会儿愿意来帮忙的人就更多了。
尤其是心里打定主意今年要送孩子来私塾的, 那更是积极主动极了, 甚至还说不用付钱, 也不必包饭食, 七八个汉子,各自拎着家里的工具过来, 两三个时辰也就干完了。
更有甚者, 说自家前两天刚割了茅草, 晒干正好可以用, 也免得再去割了,大家都想着早点把屋子盖好,好把私塾办起来,有现成的茅草自然最好, 但村里人也没想着要占这个便宜,只说,“既然你家的茅草拿来这里用了,那么一会儿我们就各去割一竹筐送去你家, 你们再晒个两日也就能用了。”
还有那种急性子的,“我看今儿天气不错,现在时候也还早,不如今天就把这个活儿给干了吧,也省得再耽搁。”
最后,几个呼喊声最高的汉子,果然大步匆匆地就回了家,没一刻钟就拎着东西来了,还死活不让沈淮之上手。
沈岩之更是道:“就这么一点儿活计,淮之还不相信你堂哥我?快去歇着吧,我们就盼着你早日拟好章程把这个私塾办起来,好把家里那个小魔王送来私塾,也认两个字呢。”
沈淮之推辞不过,只能应了,“那就劳烦几位堂兄和叔伯了。”
祠堂侧屋里仅有的一套桌椅也搬出来了,林樾回家拿了纸笔,两人直接就在院子里开始登记,看谁家打算送孩子过来,也不拘是不是一定要送的,只要有个意向的都记下,若是人多,那就尽快添一些桌椅,免得到时候抓瞎。
由林樾询问,沈淮之记录,不多时,桌子前就排起了长队,十几二十个人,虽说有的是一家的,但也着实不少了。
林樾心中暗道:村里估计都没有这么多小孩儿。
沈淮之也很惊讶,他知道的还要比林樾多一些,比如有的人家那是早就打定主意,不会送孩子去私塾的,这会儿竟然也在队伍里看到了,还一问都是说一定会来,不只是个意向。
至于排队的人家,那都是早在心里盘算过的,那等早就打定主意送孩子上私塾的不算,剩下一些犹豫的,在听到便宜一百文后也觉得今年不上好像亏了。
还有一些是本身没有这个打算,但听了沈淮之说的,私塾只办两年,这两年会尽全力让这些孩童学点安身立命的本事,对于务实的农家人来说,这可比让孩子读个十几二十年书,最后中个秀才来得有吸引力多了,毕竟秀才又不是大白菜,想要就能有,临水村这么多年,不也就出了沈淮之一个嘛。
最后剩下的几个不是为自家来的,而是为他们的亲朋好友,第一个排队的夫郎就是因为他那个嫁去隔壁村的故交,那个故交家的孩子正在寻私塾,他得先给他干儿子占个名额。
总归不管内心如何盘算,这会儿都是热热闹闹的,脸上的笑也是情真意切。
等登记完,林樾一看,竟有十二个孩童是确定要来的,剩下四五个则是还在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