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黎峰详细说了赶山和打猎的区别,再才说起新村的田地。

“分田之后,我们很快就把新村建起来了。互相帮忙出工,山上就有树,地上去挖土做砖,开始农耕生活。”

家家户户都生得多,新村盖好,分家的人也多。靠农耕过日子的人去了新村,靠打猎谋生的人还住山下。少部分人家是几房合住,非常热闹。

说完这些,黎峰又讲他们平常过年过节都干什么、吃什么。

三水县是运平府的附属县城,两地习俗差不多,饮食习惯也是,包括种植作物等等,只是府城繁华,花样更多一些。

“但我们山寨到了清明要祭山,祭完山,才去扫墓。”黎峰说。

这一路有尘土,说话麻烦,不一会儿就吃了满嘴的灰。

孙夫郎听黎峰连“呸”几声,喝水漱口,这时才搭着问了一句:“那我们一家到时住哪里?”

黎峰说过,有房子给他们住的。

黎峰说:“我家有两处房子,一处在新村,一处在山下。新村那边住着我二弟一家,他不是个东西,你们不方便去。到时可以暂时在晒场歇脚,等盖蜜坊的时候,一起给你们搭个房子。”

孙夫郎没听过这个条件。他答应来的时候,黎峰只说有空屋子安置。

这话听着,也是有地方安置,以后还有更好的地方。

中途休息,孙夫郎带着两个孩子下地活动。

他两个孩子都挺小的,大的四岁。小的才一岁,是遗腹子。这才没多久,他们就被逼得在村里没法立足。

孙夫郎对他的前途很不安,眉头都是无意识皱着的。

他娘家人不愿意接他回去,觉着出嫁的人回家过日子是件很丢人的事。他们家丢不起这个脸。

说亲的人家有很多,有些条件挺好的,愿意他把孩子带过去,改个姓,能一起养。婆家又不答应,非要把孩子留下,也从亲戚里给他找男人嫁。他会养蜂炼蜜,那些人看他的眼神都不是看人了,是看个畜牲。像看牛、看驴子。

成亲的时候,都喊着血脉、后代,生了孩子还不够,要生个带把的,可男人死了,这些话就都不作数了。

明明孩子是延续的香火,可婆家人还能把儿媳、儿夫郎连带孩子一起卖掉。

卖的时候要分开卖,媳妇夫郎配给别的男人,孩子不知卖到哪里去,一辈子都见不着了。

孙夫郎扛了很久,实在扛不住了。

他前阵子到县里卖蜂蜜,还想去牙行问问,他们父子三人能不能卖到一个地方。

到了外头,他不敢进去。

他怕牙行的人把他们拉进去,强行画押签字卖了身。

在答应去黎寨之前,孙夫郎还考虑过答应嫁人,带着孩子一起嫁。

可他又听来许多虐待孩子的事。他只有炼蜜的本事,带一个孩子就罢了,多张嘴巴而已,人家捏着鼻子认了。带两个孩子,两个都是儿子,谁家能忍?

黎峰让人架火堆,喊孙夫郎去烤火。

孙夫郎往那边看了眼,见这些男人要做饭吃了,便说他来做。

黎峰让他把小孩子招呼好就行了,“赶路累人,路上也没什么玩的,天冷风大,别把孩子憋病了。其他事情你不用管。”

这时,去周边捡柴火的兄弟回来,说附近没人没兽。黎峰问个位置,跟孙夫郎说了,往那边指了指,告诉他:“可以去上茅房。”

孙夫郎是村里出来的,听这话有些不自在,但没说什么。

同行的男人很多,赶路到这里,真要对他们做什么,轻而易举。他想了想,把孩子留下,让黎峰帮忙看一下。

黎峰是会哄孩子的,他家小麦和壮壮都会喊爹了。

出来送货的兄弟也是挑选过的中年汉子,家里孩子都大了,都会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