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那白衫书生及其两位随从,正是便服易容的钦差孟丽君和段明、段亮兄弟。原来八月间皇帝颁旨,命翰林院宣麻,诏告天下,以拜两部尚书郦君玉为相,并赐下丞相府邸。九月中旬,孟丽君便以丞相之尊,手握尚方宝剑,代天巡狩,奉旨督察云贵,安抚难民,并沿途考核地方吏治,审理民间冤案。
她早在出京之前,便已打定主意,要借此番南巡,找到当年杀害叶蓉娘的两个水寇,将其绳之以法,以慰蓉娘在天之灵。于是自从来到两湖一带后,依照记忆绘出从前丢失的珠宝首饰图样,命人前去各地当铺、珠宝行里暗中打探,顺藤摸瓜,终于追查到荆州城内孙才父子。而孙氏父子横行不法,在荆州城内已是恶名昭彰,却屡受陈知府庇护,致使百姓有冤难申。一听得钦差大人奉旨南巡,早有十数张状纸递上,郑昌一案便是其中之一。孟丽君为民除害,并替蓉娘报得大仇,更将那贪贿枉法的陈知府拿下定罪,只觉心神俱畅。而从前失落的那些珠宝首饰,也已寻回大半,只是那柄碧玉如意,却不见影踪。孟丽君若强要发动各地官府细细寻觅,想要找回当也并非难事,但一来此举甚是劳民伤财,二则她自己心底深处,却也并不如何想要寻回如意,是以不加理会。
这日她政事已结,只待随行官员了结杂事,次日便可登船西行,左右无事,索性易了容,带了段氏兄弟出来,微服探访地方民生,顺便览阅荆州古城人文风物。午间在“醉仙筑”酒楼,听得外面桌上众人议论,皆对这位“小殷相公”推崇倍至,更听说他曾与袁容、荣清结交,并甘冒奇险亲自运粮前去云南,又有驿吏索贿、寸步不离章华寺一节,不觉引动孟丽君好奇之心,生出一探究竟之意。
主仆三人依照小二所指,一路来到章华寺。远远地还未入寺门,便听得一阵悠扬的钟声,微风拂面,传来一股清冽芳香,沁人心脾,正是早梅芬芳之气。孟丽君不觉心头一动,记起这章华寺,便是修建在春秋时楚灵王所筑离宫古章华台上,寺内沉香古井,并当年楚灵王时所种楚梅,皆是荆州城内大大有名的景观,今日正好一并游览一番。
甫入寺门,一眼望去,未见多少香客,却见正殿之内竟聚有十数名儒衫书生,团团围住一名知客僧人,似在热切询问些甚么。走近两步,只见那知客僧满头大汗,双手合十,不住念佛道:“阿弥陀佛,小僧实是不知。烦劳各位施主再行稍待片刻……”抬头忽见内殿走出两名小僮,如得了救星一般,松一口气,道:“好了,好了。总算是有消息了。”
那些书生见出来两名小僮,早抛下知客僧不顾,忙不迭迎上前去,七嘴八舌问道:“我们从早上一直等到这会子,连午饭都还没顾得上用呢。小殷相公到底几时才有空闲?再过几个月就是恩科会试了,小殷相公这一去就是两个月,教大伙儿如何不心急如焚……”
那两名小僮一男一女,皆是十一、二岁年纪,一身青衣,头梳双髻,左面男僮儿眉清目秀,机灵可爱,右边女僮儿却是容貌奇丑,右腿微跛。那男僮儿见众人围将上来,作出一副老成模样,皱眉道:“早都说了,先生今日不得闲儿,没空会客,你们非要守在这儿等,怪谁来着!再说,先生出去那么久,昨天才刚回来,你们也总该让先生缓口气儿吧,竟然一路跟到寺里来了。”
众书生还待开口求恳,右边女僮儿已微笑道:“奈何,别再胡闹了。他们也是为求学而来,还是快把先生吩咐说了吧。”那男僮儿奈何这才收了不耐之色,正色道:“先生念你们求学心诚,虽然今日不便相见,却破例许你们进入‘静心楼’里,翻看他的藏书笔记。”此言一出,众书生齐道:“当真?”人人皆是喜出望外,欢愉之色溢于言表,簇拥了两个僮儿向内殿而去。
孟丽君听了这番话语,复又提及“小殷相公”其人,这十数位书生似是备考举子,竟都特地赶来求教,越发可见其人不凡之处。微微一笑,举步跟在那十数名书生之后,也向内殿行去,段氏兄弟紧随其后。
过了韦陀殿,梅花清香愈发馥郁,转过拐角,只觉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嫩红轻白,花光灼灼,老树虬枝,如伞如盖,果然盛名无虚,美不胜收。
前面一众书生均是本地人氏,这般美景见得多了,全然不以为意,匆匆穿行而过。孟丽君停住脚步,在花树之下站定,轻抬螓首,双眸微闭,长吸一口气,冷香盈鼻,禅音绕耳,只觉灵台一片空明,心畅神舒,凡尘琐事,尽数忘却。
过得良久,等孟丽君回过神来,前面一众书生的身影早已不见。主仆三人从梅蕊芳华间信步穿过,见前面只有一位老僧弯腰扫地,孟丽君正待开口询问,却见那跛腿女僮已回转了来,于是迎上前去,笑道:“姑娘来得正巧,我正要去那‘静心楼’,可否烦劳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