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93

寒假里最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就是过年了。

过年即春节,是华夏子孙们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离乡的游子们纷纷归乡,亲人团聚,家庭美满。不过,对于孩子们而言,他们暂时还用不着考虑多么深远的意义,只知道过年的时候又能穿新衣服了,有美味的饭菜吃,有厚厚的红包拿。正所谓大人们要“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而对于孩童,“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腊月二十三,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这天早上,外婆就开始熬糖瓜。糖瓜是一种用黄豆和麦芽糖熬制成的糖,很黏牙,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虽然现在市面上就要糖瓜卖,但是外婆还是更乐意自己熬。也没熬得特别多,只是一小锅。往年祭完灶神后,剩下的糖都是分给了街坊里的小孩儿们。刘陵陵以前也爱吃糖。过去总有挑着担子走街窜巷的老手艺人用着方言吆喝着:“柏头(白糖)!柏头(白糖)!”刘陵陵总是第一个凑上去卖的,不过自从做了牙齿矫正后,刘陵陵就尝不了太甜的东西,那些糖瓜也只能分给别人了╮(╯▽╰)╭

糖放在锅上熬,外婆就拿了一把剪刀和一篓子的红纸,坐在边上,不过几剪刀,一张张精美的窗花就出炉了,什么喜鹊登梅,燕穿桃柳都不在话下。可惜,刘太后和刘陵陵都没有继承老人家的手艺,只能剪出个六角雪花样的窗花。

到了傍晚,外公外婆领着一家人到了厨房,摆上一张桌子,放上熬好的糖瓜还有其他几样贡品,对着灶王爷的画像敬香。外公还特地沾了蜂蜜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然后刘爸就把画像揭下来,在灶台上烧了。

这几年提倡保护民俗,宣扬传统文化。镇里还组织了一圈人走街窜巷,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

第二天,扫房子,一大早,外婆、刘太后就带着刘陵陵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前庭后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之后,又是什么接玉皇又是什么割年肉。大人们太忙了,刘陵陵这几天虽然抛开了卷子但却接过了晒酱油肉和鳗鲞(xiang)的大任。江镇沿江临海,水产丰富。这鱼多了,猫自然也多。刘陵陵的任务就是防止别家的猫或野猫叼走了晒着的海货。这段时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在晒鲞鱼,到处都能听见猫仔的喵喵叫。

不过比起鳗鲞,刘陵陵更喜欢吃卵汤糍(n to zi)。以前,卵汤糍只有在冬至的时候才做的,不过,现在就没有那么讲究了。刘太后虽然没有剪窗花的天赋,但是做饭的手艺那真是好。刘陵陵小的时候,刘太后才曾在一家酒店厨房做过主厨。

卵汤糍是家乡特有的小吃,是糯米粉做的汤圆在黄豆粉,花生碎,红糖,芝麻,桂花中滚一圈做成的。首先,要用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水揉成光滑滑的白面团,然后把洁白的面团掰成一小份一小份的,挨个揉成圆溜溜的小团子,把糯米团子下到煮开的沸水了,等到团子们一个个长胖浮出水面时就可以捞起来了,然后放入冷开水里,接着按个人口味调料,可以用黄豆粉、花生碎、红糖、芝麻还有桂花,最后把团子们在调好的材料里滚上那么一圈就可以开吃了。团子们咬下去q弹q弹的,带着桂花的清香,且不黏牙,尝上去就有一种家的味道。(ˉ﹃ˉ)

分岁酒(即年夜饭)是在小舅家吃的。小舅家和刘陵陵等人就住对门,只隔了一条路。这天,平日里总见不到人影的大舅一家和住隔壁的小公一家人也都来了。桌上的菜式除了开头的年糕、蝤蛑和最后的油焖鱼以后,每年都是变着花样来的。其实刘陵陵听说别的地方必上的菜色只有年糕和鱼,但是江镇这里过年却必须吃蝤蛑,即使是再穷的人家过年的时候也会买上一只。不过,蝤蛑味道确实极佳,最适合红烧油焖。

分岁酒的菜多,不过小孩子的肚子都小,等不到最后一道菜就吃饱了,被屋外的鞭炮烟花吸引,个个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出门去找小伙伴。大人也都很体贴地把小孩们放出去撒欢。村子里的人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知根知底的,也不担心小孩出去会丢了。虽然如此,外婆还是把刘陵陵赶去看小孩了,免得那群小冬瓜们胡闹,伤了自己。

不过等到最后一道鱼上了,家里人就把小孩儿们一个一个喊回来吃鱼,然后再发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红包,也不让立刻拆,得等到初一早上才能拆。

除夕夜里要守岁。

刘太后、刘爸等人待在院子里神侃。刘陵陵倒是没像表姐一样和他们凑一堆,只是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