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吧。”荀澜把锄头随意地递给前头的一个大汉。
大汉难以置信地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难以置信这好事落到自己身上:“我?”
后面的人连忙推了他一把:“你不来我来。”
“我我我,我自己来!”大汉如梦初醒,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锄头,挖掘作物。
不一会儿,挖出来的土豆堆起了小山,大的可与成人手掌媲美,小的如小儿拳头。
荀澜指着几百斤的土豆说:“此物可当卖饭食用,不需肥田,耐寒抗虫,亩产千石。”
汉朝的普通田地种粟,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只有深耕作区、增肥灌水、精心侍弄的近郊肥沃上田,才能达到亩产千石。不过上田岂是普通人接触到的,都被皇亲国戚和权宦瓜分了。
徐晃难以置信道:“如此惊人的产量?还生在这瘠薄之地?”
“它不就是从这长出来的么?”荀澜微微一笑,虽然他刚用1积分兑换了催熟粉,但土豆的确是一种对土壤适应性很广的作物。
周仓迫不及待的啃了一口,当然是一嘴泥。
荀澜笑道:“需要煮熟和烤熟才能吃,今晚我们就来试试吧。”
第17章
众人一把火烧了附近的野草,清理出大片的空地。周仓又带了人去捕鱼,附近的一条小河流水潺潺,野生的小鱼特别多,被他祸害了不少。
荀澜仔细回想着自己看过的小破站乡村美食视频,指导着他们做了大锅的土豆炖羊肉和土豆炖鱼,就着小米饭吃将将好。
鱼小无刺,与土豆炖在一起,多加点了点姜和酒祛除腥气。开锅撒盐,炖好后多土豆绵软,小鱼鲜嫩。一口下去,满口都是鲜香。
羊肉的膻味有点重,但也有不少人就爱这口羊肉味,在饭上盖浇上一勺浓汤,扒拉一大口饭,咬一口肉和土豆,吃得很欢。
食物的香气在空中肆无忌惮地飘散着,虽然为了下一轮耕种每个人只分得了一点,但众人对这种新粮食的热爱丝毫不减,就着能多吃几碗饭。
“此物名曰土豆。”受不了周仓一口一个“神物”叫着,荀澜纠正道。
“土豆哪里都可以种吗?”周仓眼神热切。
荀澜记得后世北至内蒙古,南至云贵川,都有种植:“土豆对土壤的需求不高,不用占用良田。”更何况这是经过系统挑选的改良后种子,对恶劣土壤的适应力更强。
但后世土豆和地瓜这类高产作物种植虽广,北方的小米和麦子以及南方的水稻,主食的地位还是牢不可破。他想了想说:“当然不可因此废了黍粟,土豆主要当备用粮,种在贫瘠的土地即可,不要占用良田。”
其实抵抗大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就是杂种。但此时因为官府征税主要是黍粟,百姓也只得多种黍粟,免得因交不起税踉跄入狱。
多了这么一种作物,百姓可以零零散散地重在屋前院后,或者种在不产黍粟的沙壤土里,多增加一点抵御风险的能力。
“道长,这作物一年一种吗?”
“春秋都可以种植。”荀澜思索了下,回答道:“在这汝南郡,三月种,六月可收。之后八月种,十一月收获。”
“如此便是双倍的收获了!”周仓高兴道:“避开了酷暑和严寒,大善!”又拉着荀澜问具体地种植事项,荀澜将说明书中的催芽、切块、温度、肥水等内容细细与他说了。
休息了片刻,他环视着坐成一圈的几人,建议道:“你们在此处安营扎寨,可以往高处砍伐树木,起几排木头的房子,在两侧做几个高一点的防御箭楼。”
见两人及其心腹们对住在这里没有表现出反感,荀澜补充说:“山神有灵,既然要取走此物,须得在此劳作回报,否则必有天谴。”
他这话说得有点心虚,语气依旧沉稳,没有露出不妥,但嗓门不由自主地拔高了一些,引来寒玦奇怪的一瞥。
“理当如此。”徐晃对此接受良好:“我们在此安营扎寨,把这些乱坟整修一番,归整一处,在旁边开辟种植土豆。”
周仓点点头,应和道:“想得大量的种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此处僻静,我们也可以安心多种,还请道长放心。”
“可要向山神大人祭祀美女?”
荀澜连连摆手:“你们把这里耕作好即可,山神从不接受人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