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0 部分

碧血剑 金庸 3832 字 3个月前

门口卫士说,两位将军在此,因此过来瞧瞧。大

王此刻心中不快,两位不必等候了。”

李岩拱手道:“多承宋军师见爱,兄弟感激不尽。”宋献

策叹道:“咱们虽然打下了北京,可是江南未平,吴三桂未降,

满洲鞑子虎视眈眈,更是一大隐忧。但今日诸将大会,除了

编排制将军的不是之外,就是商量如何拷掠明朝投降的大官

富户,要他们献出金银财宝。唉,成大事的人,眼界也未免

太小了啊。”三人相对叹息,出宫而别。

袁承志听了宋献策一番话,见他虽然身高不满三尺,形

若狝猴,容貌丑陋,说话却是极有见识,说道:“大哥,这位

宋军师实是个人才。”李岩道:“他足智多谋,很了不起。只

是大王爱听牛金星的话,不肯重用宋军师。其实大王许多攻

城掠地的方略,都是出于宋军师的主意。”

两人默默无言的携手同行,走了数百步。

李岩道:“兄弟,大王虽已有疑我之意,但为臣尽忠,为

友尽义。我终不能眼见大王大业败坏,闭口不言。你却不用

在朝中受气了。”

袁承志道:“正是。兄弟是做不来官的。大哥当日曾说,

大功告成之后,你我隐居山林,饮酒长谈为乐。何不就此辞

官告退,也免得成了旁人眼中之钉?”李岩道:“大王眼前尚

有许多大事要办,总须平了江南,一统天下之后,我才能归

隐。大王昔年待我甚厚,眼见他前途危难重重,正是我尽心

竭力、以死相报之时。小人流言,我也不放在心上。”

两人又携手走了一阵,只见西北角上火光冲天而起,料

是闯军又在焚烧民居。李岩与袁承志这几天来见得多了,相

对摇头叹息。暮霭苍茫之中,忽听得前面小巷中有人咿咿呀

呀的拉着胡琴,一个苍老嘶哑的声音唱了起来,听他唱道: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

鸟尽弓藏走狗烹……”

只见巷子中走出一个年老盲者,缓步而行,自拉自唱,接

着唱道: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

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

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

李岩听到这里,大有感触,寻思:“明朝开国功臣,徐达、

刘基等人尽为太祖害死。这瞎子也知已经改朝换代,否则怎

敢唱这曲子?”瞧这盲人衣衫褴褛,是个卖唱的,但当此人人

难以自保之际,哪一个有心绪来出钱听曲?只听他接着唱道:

“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

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

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他一面唱,一面漫步走过李岩与袁承志身边,转入了另

一条小巷之中,歌声渐渐远去,说不尽的凄惶苍凉。

袁承志心情郁郁,回到住处,只见大厅中坐着一人。那

人一见袁承志,便奔到厅口,叫道:“小师叔,你回来啦。”那

人粗衣草履,背插长刀,正是崔秋山之侄崔希敏。袁承志喜

道:“你也来了。有甚么事?”崔希敏从身边取出一封信来,双

手呈上。

袁承志见封皮上写着“字谕诸弟子”字样,认得是师父

笔迹,先作了一揖,然后恭恭敬敬的接过来,抽出信纸,见

信上写道:

“吾华山派历来门规,不得在朝居官任职。今闯王大业克

就,吾派弟子功成身退,其于四月月圆之夕,齐集华山之巅。”

下面签着个“清”字。

袁承志道:“啊,距会期已不到一月,咱们就得动身。”崔

希敏道:“正是,我叔叔、安大娘、小慧也都要去呢。”

袁承志入内对众人说了,却不见青青,问焦宛儿道:“夏

姑娘呢?”焦宛儿道:“好一会没见她啦,我去瞧瞧!”袁承志

道:“我去叫她。”走到青青房外,在门上用手指弹了几下,说

道:“青弟,是我。”房内并无声息,候了片刻,又轻轻拍门,

仍无回音。

袁承志把门一推,房门并未上闩,往里张望,只见房内

空无所有,进得房去,不禁一呆,原来她衣囊、长剑等物都

已不见,连她母亲的骨灰罐也带走了,看来似已

远行。袁承

志大急,在各处翻寻,在她枕下找到一张字条,上面写道:

“既有金枝玉叶,何必要我寻常百姓?”

袁承志望着字条呆呆的出了一会神,心中千头万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