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家出了事后,上门前来安慰吴氏和几个孩子的人也有不少,除了老族长亲自来了一趟,那位从京城回来的顾氏也来了一回,并送了不少物事给吴氏。
吴氏本以为那顾氏亲自前来探望她,只是碍于亲戚间的情面走个过场,没想到才没隔几天那顾氏就又提着物事上门来了,一和吴氏打了照面就亲切的携了她的手,说道:“我一老婆子老呆屋里闷得慌,于是便出来四下走动串串门,路过齐家便顺道进来看看堂侄媳妇儿和几个孩子……”
那顾氏嘴里虽然说是来看几个孩子的,但目光却没在张巧儿身上多做停留,而是有意无意的往里屋掠去,没见着张大郎兄弟的身影后、更是有意无意的问了句:“大郎和二郎呢?怎么没见着两个孩子?”
吴氏对顾氏的来意多少有些忌讳,于是也不把在屋里温书的张大郎兄弟叫出来,而是随口扯了个谎话:“那两个小子回书塾读书去了,没在家里!虽然他们现在有孝在身不能参加最后一轮殿试,但也不能因守孝就把功课全都放下,还是得勤读苦学、三年后也好再考一回。”
张巧儿听了,马上借口去给顾氏沏茶、偷偷的去知会了张大郎兄弟一声,让他们躲在屋里别出来,免得露了陷。
而顾氏一到堂屋坐定,便顺着先前的话题问起了张大郎兄弟的情况来:“堂侄媳妇儿,这是两个孩子头一回参考科举吧?”
“没错,是头一回上京赶考,没想到还没考完他们的父亲就出了事……”吴氏说到最后、声音渐渐小了下去,脸上也多了一丝黯淡的神色、显然是想起了张大海心里不好受。
顾氏见了连忙开口安抚了吴氏一句:“你也别太伤心了,不是没找到人吗?说不定堂侄儿好端端的在别处养身子呢!再说了,大郎和二郎也算是争气的孩子,虽然这回没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但他们好歹也是一路考到了殿试,也不是因没本事才没考个功名回来,三年后他们一定能一举成名、让你这当娘的享福。”
吴氏客气的答了句“承您吉言了”,随后并未再多说、想就此把这个话题打住,没想到顾氏却对张大郎兄弟饶有兴趣,继续往下问道:“我听说大郎和二郎是孪生兄弟,那岁数应该是一样大吧?”
吴氏答道:“他们的确是孪生兄弟,只不过大郎比二郎长得高一些。”
顾氏点了点头,随后轻描淡写的再问了句:“我听老族长说,他们今年也有十六了,可曾同人定亲了?”
吴氏虽然不想把两个儿子的信息透露太多给顾氏,但长辈问话她也不敢不答,于是只能避重就轻的答了几句:“两个小子今年是已经十六了,不过因一直没寻到合适的人家,所以亲事一直都没定下来。”
那顾氏一听张大郎兄弟的亲事都还没定下来,便打住了话题没再往下追问,随后和吴氏再说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话,最后又开解安抚了吴氏几句,问了问吴氏今后的生计可有什么难处,待吴氏一一作答并表示生计不成问题,顾氏才起身告辞,说是出来久了有点乏了、想回去歇一歇了。
顾氏一走,张巧儿就一脸担心的搀扶住吴氏,道:“娘,堂叔婆她不会是看上大哥或是二哥,想从他们中间过继一个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