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到汴京

张巧儿一行人走的是水路,雇了艘不大的船,过燮州、瞿塘、最后入三峡,一路上山明水秀、让张巧儿这个“乡下妹”大开眼界,频频在内心感慨她既然穿到北宋来了,就该早点出来开开眼界、见识下北宋的壮丽山河才是。

因齐大郎他们几个上京赶考时已走了一回水路,因此路上每每遇到一些有名的山水景色,齐大郎几个都会夸夸其谈的介绍讲解,满足了张巧儿几个足不出户的女流之辈的好奇心。

一路上看到一些令人心旷神怡的绿水青山时,齐大郎几个来了兴致,还会学那些文人吟几句诗助兴……

船一路北上,先后经过了巫山、巴东、秭归三峡。出了三峡后,张巧儿等人留在荆州稍作停留,补足了干粮、淡水等物事后才再度起航,经淮水、汴水,最终顺利抵达北宋的都城———汴京。

汴京城乃是北宋都城,自是比闽南一带要繁华许多。因此穿到北宋十几年却没出过远门的“土包子”张巧儿,一待那船泊在码头边、就迫不及待的提议道:“娘,趁着天色还早、我们赶紧下船逛逛!”

吴氏见小女儿满心兴奋、不忍让她扫兴,于是便客气的向顾氏寻个方便:“堂婶婆对京都一带应是十分熟悉,不知道能不能带我们四下走走?我们家四娘打小就是个爱凑热闹的丫头,眼下又是头一回出门到这繁华的汴京城,要是不让她出去走动、走动,她心里就像有只猫爪子在挠着般!”

顾氏也不急着回家,也没因过继了张二郎就撇下吴氏等人不管,只见她先让随身的妇仆把行李搬回张府,自个儿则亲自陪吴氏等人下了船,打算尽地主之谊带吴氏等人四下走走、瞧瞧繁华的汴京城。

张巧儿几人下了船后自码头缓缓走了出来,最先见到的是汴京的外城,那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名叫“护龙河”,宽十余丈。城壕内外两岸种了两排杨柳树,与那粉墙朱户相互衬托、煞是好看,可惜城壕附近禁人来往、让张巧儿不能走近了瞧。

张巧儿一行人再往前走,便见城内都建有瓮城三层,曲拐开门,唯南薰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是直门两重,故这四门为正门,据说都有预留皇帝出行的御道。

张巧儿一行未走那四道正门,而是在顾氏的引领下、自东南方那座“陈州门”而入,陈州门旁有一河,顾氏指着它向张巧儿等人介绍道:“此河名曰‘惠民河’,但因此河通蔡州,汴京当地人便只以‘蔡河’称呼它。”

张巧儿一边点头一边欣赏河边风景,见有几座跨河的城门悬着铁裹的窗门,忍不住好奇的问了句:“堂叔婆,那些铁裹的窗门是做什么用的?”

顾氏闻言笑着解释道:“那些窗门每到夜间就会像闸一样垂下来接着水面,阻止船只从水门通行,不过蔡河两岸各有留门、通人行走。”

说话间张巧儿一行人已不知不觉的进了城,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顾氏见状马上接了身后丫鬟递来的盖头,戴上后隔着罩在面上的薄纱问了吴氏一句:“堂侄媳妇儿,你们几个要不要也买顶盖头来戴?在京城,大户人家的女眷大多不出来抛头露面,即便出来了也会戴顶盖头遮住面容,免得惹人闲话、坏了闺誉。”

吴氏打小就生活在乡间、且天天都挽着裤管下田,因此她对“抛头露面”这点十分不以为然,反倒觉得好端端的往脸上罩个盖头很奇怪呢!

于是吴氏当下就冲顾氏摆了摆手,道:“我都是三个孩子的娘了,用不着遮挡了!要我入乡随俗的戴那盖头,我反倒觉得不自在,我们乡下不兴这个。”

顾氏也不勉强吴氏这个地地道道的村妇,而是转而对张巧儿和齐三娘说道:“你们两个都是未出阁的小娘子,还是入乡随俗的戴顶盖头教好,免得闺誉受损、将来被婆家人不待见……”

顾氏说着伸手指了指不远处的一间铺子,介绍道:“前面就有家盖头店,里头有卖各式各样的盖头,你们若愿意我们便先去买上两顶,戴了再继续逛也不迟。”

齐大郎一听说这戴盖头和闺誉有关系,立马就十分大方的说道:“四娘、阿妹,你们尽管挑好看的盖头买了戴上,这买盖头的钱我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