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狂飙歌 (1)

苦难辉煌 金一南 11871 字 3个月前

20世纪在世界东方,最激动人心的话题莫过于救国与革命。这个世纪狂飙突进。没有哪个世纪像这个世纪战争与革命风起云涌,金石掺瓦砾大浪淘沙。没有哪个世纪像这个世纪以如此众多的精神财富砥柱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流。

叱咤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

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在世界东方,不知多少人因中国而失掉名誉,又因中国而恢复名誉。“盖棺论定”讲一个人生命的完结,却不能讲一段历史完结。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常说殊途永远无法同归。

无终结的历史。

无终结即是一切的终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西安事变之后,各种力量在急剧地重新分化组合。

1937年4月中旬,作为西安事变达成的默契之一,蒋经国回到上海。

接到回国通知后,蒋经国问国民党政府驻苏大使蒋廷黻:“我父亲希望我回国吗?”

斯大林希望他回国。

回国之前,斯大林召见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你应该回去!你在苏联13年了,把苏联的革命精神带回去,为你们国家的独立强大,人民生活的幸福愉快而努力。”

13年前五卅运动爆发,蒋经国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与同学一道参加反帝游行,被学校当局以“行为不轨”开除。转到北京一所国民党人子弟学校学俄语,又跟着北京学生上街示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这回他没有跟着队伍回来,受了两个星期监禁。

鲍罗廷推荐这个既热衷于学运和游行又万分狼狈的青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临行时其母毛梅涕泪纵横,蒋经国陪着流泪,却不敢违背其父的意志。蒋介石严厉地训他:“这一回一定要立志出国深造!”

那一年蒋经国15岁。在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中似一只鼓胀的风帆,也似一片吹脱的落叶。他从何处来?他向何处去?他本人也不甚清楚。

突进的狂飙,是看不见的手。

在中山大学有关中国革命问题的辩论会上,第一届学员中年龄最小的蒋经国穿身皮夹克,头戴列宁帽,站在演讲台上口若悬河。他总是捧着一堆书,引证马克思、列宁的论点。他讲话像打机关枪,一面飞快翻书寻找导师讲过的话,然后讲自己的立场,接着又找下一段引文。

1927年2月,莫斯科召开少共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青年工人斯施云代表中山大学青年团在开幕式上讲话,蒋经国做他的翻译。演说结尾,斯施云与蒋经国面对群情振奋的会场,用中文与俄文共同高呼:“马克思列宁主义万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少共国际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消息更似晴天霹雳,震动了中大全体师生员工。全校沸腾一般庆祝这个伟大胜利。很多人眼含泪花,跳上台只喊了一声“同志们”就哽咽住了。庆祝大会结束,全校师生冲出大门,一直游行到共产国际大厦。蒋经国走在游行队伍前头,又蹦又跳地呼喊着:“上海拉期(上海是我们的)!”

但上海是他父亲蒋介石的。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群情哗然。苏联《消息报》1927年4月16日刊登,“蒋介石的儿子鼓动学生们到共产国际大厦前游行示威。不久前,他在一次中国青年的会议上说:‘我在这里不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而是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儿子来讲话的。’”几天后,他发表的反蒋声明由塔斯社传往世界各地。汉口《人民论坛》报1927年4月24日全文转载:

蒋介石的叛变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当他滔滔不绝地谈论革命时,他已经逐渐开始背叛革命,切望与张作霖和孙传芳妥协。蒋介石已经结束了他的苹命生涯。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并且是中国工人大众的敌人。蒋介石曾经是我的父亲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经走向反革命阵营,现在他是我的敌人了。

同学们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乌拉”之声沸腾一片。

当蒋介石的名声在莫斯科一落千丈之时,蒋经国的名声却与日俱增。莫斯科人纷纷打听“蒋介石的儿子在哪儿?”第三国际将他转为共产党员,送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学校深造。王明派的共产党人盛岳后来写回忆录提及此事还垂头丧气:“倒霉的是我们没有一个像蒋介石那样的父亲。”

1936年1月,列宁格勒《真理报》刊登了蒋经国写给母亲毛福梅的一封信:

亲爱的母亲:

您把我送到莫斯科已经有10年了。我们分离的时候,您说出了您的愿望。您希望我幸福、富有,今天,我已经达成了。但是我达成的方式跟您当时的想象并不相同。您的儿子已经成了真正富有的人,但这富有既不是田产,也不是银行的钞票,而是人类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解救被压迫、被剥削的人们的办法。

您的儿子虽然成了真正幸福的人,但这个幸福不是舒适安乐的寄生虫似的生存,而是努力劳动和自由的生活,是斗争和作战的伟大前途,是为全国人创造幸福的将来。1927年您给我的信要我马上回家,这个要求到今天还未能实现。但是您的儿子已经开始新的生活道路,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他也许永远不会再落入父亲——那个笨蛋的手中,去做一个可怜胆小的孩子。您的孩子正要以坚定的决心在中国革命的大道上勇敢地迈步前进。母亲,人家说共产党是匪徒、野蛮人,共产党员不要家庭生活,对父母不要孝敬的这些话,您千万不要相信,这些话都是骗人的。共产党员是为争取自已的真理什么都不怕的战士,他们为了创造人民幸福的生活在斗争着。共产党员就是这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生活和善于创造家庭生活的。

我的隔壁住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师,母亲在同一间工厂当职员,儿子是熟练工人,女儿在工厂学校上学。他们是真正地过着亲爱的家庭生活,他们互相敬爱,这个家庭是建筑在相当的政治主张之上。每当我看到别人家庭的幸福,就常常会想起生我的母亲。因此,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跟他们一样?为什么我就不能有那样的幸福?但是问了以后又怎样呢?您以前的丈夫以极端野蛮的手段杀了数万、数十万的兄弟同胞,前后三次出卖中国人民的利益。他是中国人民的仇敌。我有这样的父亲在中国人民面前是不能不感到耻辱的。对这样的父亲不但没有什么敬爱之念,对这样的人物我恨不能杀戮他,消灭他!

……

我在写这几行文字时,不但自觉地握紧了拳头,胸中燃起对仇敌的愤怒和痛恨,恨不得将这样的仇敌马上驱除。昨天我是一个军阀的儿子,今天我成了一个共产党员。有人也许会觉得奇怪,但是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一点儿都不能动摇,我有充分的自觉,对真正的革命理论成就有研究、有认识。您和世界上许多人一样,因为对政治不懂,对各种支配因素和统治分子的联系关系不清楚,对自然世界变化的真相了解有困难,因此,也许对蒋介石的儿子变成共产党员就不能理解了。母亲!我希望您和见到这封信的人们从各个方面来考虑事情,以最客观的态度观察中国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罪恶、威胁和混乱的根源究竟在什么地方?混乱和威胁的战争,谁应该负责?也许您不会没有见过千百人饿死的事吗?那些饿死的是因为蒋介石及其同党把穷人以自己光荣的努力得到的一碗饭抢去吃了。

……

蒋介石在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前后发动了五次“围剿”,反对中国的苏维埃,打算消灭苏维埃政权。但是苏维埃政权是挽救中国、使中国独立的唯一出路。他虽打算消灭红军,但红军是中国人民的武装力量,他们的这种企图永远不会成功的。我们应该了解、也不应忘记,运动的规律和斗争的逻辑都说明了所有的统治阶级必定灭亡,被压迫者必定得到胜利。蒋介石所走的道路,必定是过去俄国反革命将军高尔察克、邓尼金、乌兰克尔等所走过的道路。红军前进的道路必定是苏联的红军——光荣的胜利者走过的道路,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完全了解的。

……

母亲!我希望您站在正义的一边,站在您的儿子的一边,站在革命的一边——这是您的儿子对年老的母亲的愿望。

……

您的儿子蒋经国

1935年1月23日

蒋经国写这封信的时候,遵义会议刚刚结束,准备北上入川的红军正在赤水河畔与川军激战。这封信广为传播,轰动一时,《纽约时报》1936年4月29日还刊登了此信的摘要,使蒋介石颇为难堪。

现在,按照国共两党的安排和斯大林的意志,他要回国了,要去见那个“中国人民的仇敌”、“恨不能杀戮他、消灭他”的父亲,如何才能使会面不过于尴尬呢?

蒋经国挖空心思。在蒋廷黻大使的帮助下,他给其父选了一套乌拉尔黑色大理石制的小装饰品,给宋美龄选了一件波斯羊皮外套。

蒋介石根本不在乎乌拉尔黑色大理石和波斯羊皮外套,就像不在乎这个儿子把他称为“笨蛋”、“军阀”、“仇敌”、“罪犯”一样。他在杭州一座叫做“澄庐”的湖滨别墅等着阔别十三年的儿子,并派小时候与蒋经国一起生活过的族侄侍卫蒋恒祥专程去上海迎接蒋经国。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十三年前走掉的儿子被带到门前、宋美龄满面微笑地迎上去的时候,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纹丝不动。这个在战场上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的战争枭雄,此刻却在用报纸挡住湿润的双眼。

从莫斯科飞来了蒋经国,从延安飞走了李德。

1939年仲夏一个星期日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在窑洞中酣睡的李德被一名通信员唤醒。

面前是张闻天写的一张纸条:“速来机场,你飞往莫斯科。”

从此,他离开了中国。

1932年初,他也是被突然派来中国给佐尔格送款。

也许也像这样被人从梦中唤醒,也像这样凭

一张纸条?

来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化名、假护照、假职业。走的时候却倒很是安全。蒋介石提供的专机。周恩来与他同机。毛泽东在机场道别。

来的时候一腔激情。

走的时候满腹怨愤。

他认为中国同志亏待了他。中国革命亏待了他。他承认的唯一缺点,是不了解中国国情。

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也不了解中国实情。当他在根据地看到简陋的医疗卫生条件、粗糙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手术器具时,不也大发其火、相当严厉地指责八路军的医生们吗?

1938年5月1日,白求恩率加拿大医疗队离开延安,6月初到达岚县。6月中到达五台。到达五台以前,他写了下述报告:

“医疗技术:相当差。没有合格的医生,亦无医科学生。医生缺乏外科原理、消毒、防腐等基本知识。”

“医院的设备:很差。没有床上用的便盆、便壶,也没有床单、枕头,仅有五十床供重伤员使用的棉被……没有达金氏冲洗液,胶皮管、灌肠器,也没有胶皮垫子和手套。只有十几块当夹板用的木板……”“食物:不充足。几乎没有肉,亦无蛋、牛奶等食物……”

白求恩也好,李德也好,这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真心实意地帮助中国革命,难免在不了解情况,甚至在根本就不理解情况的情况下,从他们原有的条件、环境,从他们原来接受的知识和受到的训练出发,发出一些对我们革命情况不尽适合的命令与指责来。

关键还是我们中国同志。

我们是学习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的长处,引导他们认识中国实情,还是把他们的经验奉若神明、把他们的话语当做指示,“一句顶一万句”?他们是先生,同时也是学生。不把握这一点,不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用事实去向他们证明他们某些东西与中国实情的脱节处,结果反而限制了他们本来应该发挥的作用。

把李德捧得高而又高的同志,最终反而害了李德。

1936年在陕北,李德曾深有感触地对埃德加?斯诺承认,西方的作战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总是行得通的。他说:“必须由中国人的心理和传统,由中国军事经验的特点来决定在一定情况下采取什么主要战术,中国同志比我们更了解在他们本国打革命战争的正确战术。”

他并非一无所获。

伍修权后来说:“李德的权力,不是他自己争来的,而是中共中央负责人拱手交给他的,造成失败的主要责任应该是中国同志本身。”“他作为一个外国革命者,致力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七年多,这种献身精神也还是可取的。不过当时我们在领导上把他摆错了位置。……他的错误有主观原因,也有其客观因素,即来自共产国际的指示,特别是中共党内的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对此,我们都应更客观和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白求恩后来终于理解了中国艰苦的革命战争环境。他真心实意地向那些在简陋环境中用简陋器械完成救治的中国医生道了歉。那张他躬身在一个简陋的破庙里实施手术的照片,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白求恩形象的写照。那个地方做手术肯定不符合西方医学要求,但又恰恰是这张照片,活生生展现了这位外国专家献身中国革命的感人情景,也成为白求恩一生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在他去世以后,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纪念白求恩》,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篇文章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老三篇”。

这位在十几亿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加拿大人,终于使其本国人民也知晓了这个英雄。在他去世三十多年后,加拿大政府在他的家乡建立了一座白求恩雕像,作为中加友谊的象征。

还有李德的上级、苏军总参谋部上海小组负责人佐尔格。

佐尔格1933年以后从上海转去日本。因为在东方对苏联威胁最大的就是日本。头两年他不提供情报,专打基础。他埋头阅读大量有关日本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颇具独到见解的文章,甚至于1934年加入纳粹党。到1936年中期,佐尔格在日本的地位已经相当巩固,他开始正式工作了。从1936年1月至1941年10月,他向联共(布)中央上报了806份电报情报。还不算此期间通过信使报上去的大量文件材料。

他报告了德日两国准备于1936年11月签订《反共产国际条约》的情况,关东军1936年上半年和1939年中期在满蒙边境军事挑衅的起因和性质;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日军的展开和部署;希特勒德国1939年1月入侵波兰的准备情况;德军入侵法国及其主要战略突击内容;日本在中国扶植汪精卫傀儡政府的情况等。尤其重要的是,佐尔格及时准确地报告了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的准备和日期;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朝鲜、及日本本土上的全部作战实力和部署;他还详细列出了日军各军、师指挥官名

单;日本航空工业和坦克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日本石油战略储备情况。

可惜斯大林没有重视佐尔格报告的希特勒准备进攻苏联的日期。苏联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佐尔格搜集的日本情报却受到斯大林的重视。苏军总参谋部据此将大批军队从东方调往苏联的西部战场,终使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反败为胜。

苏联情报史上,还没有佐尔格这样杰出的工作人员。

成功的佐尔格掉以轻心了。日本的特高科早就在注意他,他却不知道这一点。1941年10月,佐尔格小组的重要成员尾崎秀实被特高科逮捕。由于尾崎秀实是内阁近卫首相的顾问和秘书,近卫内阁即刻倒台,新任首相东条英机上任后签署的第一个文件,就是逮捕佐尔格。在狱中佐尔格也一直坚信,他能够像牛兰夫妇那样,获得苏联政府大力的救援。但在审讯和宣判过程中,莫斯科一直保持沉默。苏联政府没有像佐尔格期望的那样,将用交换间谍的方式将他换回。

1944年11月7日,东京鸭巢监狱——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收押甲级战犯的监狱——对佐尔格和尾崎秀实执行绞刑。这一天是苏联的十月革命纪念日。佐尔格要求让自己死在这一天。

佐尔格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无名英雄。苏联政府一直不承认他与苏联有任何关系。1964年,佐尔格牺牲整整20年后,苏联政府正式授予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雄”称号,并颁发列宁勋章;佐尔格的诞生地巴库市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佐尔格街”,一艘油轮也被命名为“佐尔格号”。1965年,苏联政府还发行了纪念佐尔格的邮票。不论与白求恩相比还是与佐尔格相比,李德什么也不是。

李德1974年去世。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哪一届德国政府想起来给他立座雕像,作为中德友谊的象征。也没有哪一个中国共产党人会认为他是中国革命的英雄。

但他却同样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作为在白色恐怖环境下进入中央苏区的唯一一个外国人,他比白求恩担当着更大的风险。

而且他全程参加了中国革命中最艰苦卓绝、使中国共产党人凤凰涅槃般再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为中国革命了贡献了七年多时间,共同走过了一段最艰难的历程,比佐尔格经受过更大的磨难。

但他被捧得太高了。他从极高处重重地跌落下来,摔得粉碎,再也没有可能成为白求恩和佐尔格,只能成为任何一个研究中共党史、中国工农红军史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史的人都想和他算算账的李德。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又从德国请来了一个洋教练施拉普纳。

当时足球正在变为中国最关心的运动。邓小平看,江泽民看,普通老百姓更看。赢了球一边欢呼一边看,输了球一边咒骂一边看。如果看半天没有进一个球,双方踢得软不塌塌,发誓说下回再不看了,下回一打开电视机,又坐在那儿呆呆地看。

看了20年,中国足球水平也未被看上去。

于是换教练、选教练、请外国教练。

于是来了施拉普纳。本来找个洋教练,是想详细了解国外的训练情况,学点儿先进的训练方法,但众人却以为来了个大救星,新闻界添油加醋把他捧得高而又高,大报小报“施大叔”、“施大爷”一通猛叫,硬把一个人弄成了一尊神。

施拉普纳带的队伍还是输了球。眼看他也不过一个凡人,“施大爷”的称呼也变成了“施老头”终而“死老头”。

施拉普纳与李德同乡,同是德国人。他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他训练严格,要求标准高。但到中国来教球,对中国的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不是很了解,也无法翻手之间就能使中国足球起死回生。

当初就是寄希望于李德,希望他带来先进的战略战术粉碎蒋介石的“围剿”。

虽然不过是足球,20世纪90年代的施拉普纳,也颇像20世纪30年代的李德。

先把外国人捧足、后把外国人骂足的我们,真正的教训是什么?又在哪里?

李德尴尬地夹在北洋水师的汉纳根和国家奥林匹克队的施拉普纳之间。

毛泽东1949年写一篇《别了,司徒雷登》。

1939年,他却没有写一篇《别了,李德》。

20世纪90年代,更无人去写《别了,施拉普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