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新家

从西伯利亚吹来寒风已经不像一月前那般让人感觉到刺骨的寒意,孔家庄火车站的站楼,仍旧是过去的那个洋式的两层的小站楼,站台还是那个站台,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旧车站对面的那个庞大的货场,还有货场上大量的机械设备,无疑是在告诉人们这里所发生的变化,虽然随着通过工业区的那条几十公里长的工业区内铁路早已经开通,但是那里不过只是一个纯货用的车站,而孔家庄这座小型的车站仍然发挥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着一下手表,距离火车到站的时间,还需要十分钟,站在孔家庄火车站上的司马,来来回回的来回踱着步子,而在火车站上早已站满了迎接那些美国技术人员到来的人们,大都是各个公司的代表,其中有西北的独资公司,也有一些合作企业,自然也少不了那些各地在西北投资的独资的企业。

“松坡兄,知道为什么我会如此隆重的欢迎这些美国技术人员的到来吗?”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蔡锷司马看着远方的铁路尽头,心里带着一丝感慨的开口问到。就在早晨的时候,司马在从关地递来地报纸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这次西北大规模引入美国技术专家的负面报道,说这是西北挟洋以自重之举。

甚至于还有一些报纸上的评论说这种大规模引入外国专家进入中国的工厂,意味着这些工厂最终将沦为美国人的工厂,显然在这个时代并没有太多的人能够理解司马,也不知道司马为什么会以高薪、高福利聘请这些美国专家来中国服务。

“是为了技术吧!不过现在的西北好像技术并不落后国外,甚至很多地方都比外国要先进,想来并不是单纯为了技术,不过湘他们应该知道原因吧!看他们一脸兴奋的样子,估计对这些美国专家恐怕早已是垂涎三尺了。”对司马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蔡锷当然知道,在早晨吃早点的时候,蔡锷同样看了内地的几份报纸,知道那些报纸上对司马的指责,在来地路上,虽然司马一直没说,但是蔡锷从司马的脸色里看出了司马心中的不快。

“整个西北工业区内所有的工厂之中有六万五千名工人,这些工人的数量,每天都在以数百人的数量增加,但是整个西北的技术人员却只有不到7000名,分布在西北78家研究所和设计机构,还有200多个工业品设计室之中,如此单薄地力量根本无法满足西北的全面工业建设计划地需要,更何况未来还有全中国全面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咱们中国要想实现工业化,这些外国专家咱们就必须要依靠,这些被美国排斥出来的德裔美国人,就目前而言,是最适合西北还有中国的专家。咱们中国的底子太薄了,咱们缺的就是足够多地专家。尤其是这些有着丰富经验的各个行业地专家!我们已经按这一千多名美国技术专家过去的所从事的工作,将其分成53个工业设计组。

他们将会对西北三省进行全区性的整体规划、配置和设计工作,其任务是三省的电气化规划,三省两个重点钢铁工业的发展远景和产品品种方案确定,三省机械制造工业,现有工厂调整和新厂建设规划,未来的船舶工业工厂以及已建的铁路机车车辆制造厂的调整、扩建和新建规划,咱们西北在工业整体规划上没有任何经验,之后他们还要参于到工厂的设计、兴建、生产之中,还要制定各种生产规章制度之类的,在以后至少十年之中,我们都不可能甩开这条拐杖。”看着已经可以看到车头烟雾的列车,司马开口说到。

就像蔡锷说的一样,在西北有不少机械设备技术都是领先于欧美的,引入这些专家目的,就是为了他们所掌握的系统化技术知识和他们过去的经验,而不是某一种机器的技术。未来的中国工业化需要引入多少外国专家?司马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计算,不过按照32年后的经验来看,中国若想实现全面的工业化,至少需要两万名外国专家参于其中,并且耗费至少十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快看,他们竟然用这么庞大的乐队来欢迎我们!”当火车缓缓驶入站台的时候,那些经过长时间海上和陆上行程的人们,甚至于都开始焦急了起来,尤其是当那些翻译们告诉他们---西北到了时候,这些从美国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人们对西北充满着各种想象,此时他们看到火车开始缓缓停下的时候,这些已经有些急不可待的人们,则纷纷从窗口打量着眼前这个规模不大的小站,在小站的站台上,他们看到了欢迎他们的庞大的乐队,还有拥挤的欢迎人群。

“这个火车站也太小了一点,这里不会像西部拓荒时期一般荒凉吧!”看着车外的那个规模不大、甚至于可以用很小来形容的火车站,一些人们惊声的说到,这里和他们的想象完全不同,至少就目前来看。

“应该不会吧,你们看对面是货场,仅只是塔吊都多达十多台,规模这么大的货场,还有下货铁路,看这会的繁忙程度,这里绝对拥有扩大的工厂区,这一切绝对不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地方所能拥有的,只不过这里的客运站实在是太小了一点。”一些眼尖地人指着另一侧的那个有几十条铁路分道货场说到,从其分析来看显然是曾经在铁路公司工作过,否则恐怕也不

会注意到这些细节。

“各位先生,请仔细查看你们的登计卡,大家将按照登计卡的序号分批离开,非常不好意思,因为这里距离工业区还有十几公里的原因,所以需要乘汽车离开车站,大家将会被直接送到你们的住处,先休息几个小时,晚上7点将会为各位举行欢迎晚宴,祝大家未来在西北生活和工作都能够一切如意。”在列车上那些中国的翻译员们,见到此时车厢里有些激动地美国人,于是便开口说到。

如果说这些德裔美国人和一般美国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那就是纪律,纪律早已经渗透到了这些德国人的骨子之中,即便是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散漫的国度也没能改变这些。这些人在听翻译员说话之后,便自觉的回到自己地座位那里,然后各处检查着自己的行李,一切都是如此的井然有序。

当这些专家们走出站台的时候,乐队立即奏起了德国民歌,这些从两万多公里以外的国度远渡重洋来到西北的美国人惊讶的发现,此时地站台上竟然没有中国人习惯性的鞭炮声。

“欢迎您来到西北,祝您和您地家人身体健康!”当埃森-阿贝带着家人从火车上走下来的时候,只见两名穿着制服怀抱着鲜花的男女儿童,在行了一个礼后将怀里抱着的鲜花送给了埃森阿贝和一旁的阿贝夫人,同时用熟练的英语开口说到。

“谢谢……谢谢你们。”从来未曾受到这种礼遇的埃森阿贝和阿贝太太两人到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为了表示自己地感谢之意,埃森阿贝和夫人一起与眼前这两个儿童拥抱了一下,有些激动的说到。

“你好,阿贝先生、阿贝太太,欢迎您们和你们的子女来到西北,祝您们一家人在以后西北的工作和生活一切顺利,如果有什么需要,请尽管直言,我们会力所能及的满足您们生活上的需求。”当穿着一身华丽的儒裙,礼宾小姐把阿贝一家引到司马的面前后,和这个年近五十的外人握着手,并与他的妻子轻轻的拥抱一下后,司马微笑着用流利的英语说着简短欢迎词,在说话的同时尽可能的保持着带着十足的诚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