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六年三月,西北电讯公司大型短波电台竣工,装设15千瓦自产无线电发报机,随即成立了西北国际无线电台,与欧洲建立了双向通报电路,这是中国与欧洲直接通信之始,年底,又增设了一部自产的30千瓦短波发报机,自此之后西北国际无线电台承接转发北京、上海、天津、汉口等各地的国际电报,成为这个时代中国最大的国际电台。
西北电报大楼顶楼有一处宽敞的收发大厅,在收发厅内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超过四十二名女电报员在此工作,她们日夜不停接收来自全国和全世界各地的电报,同时又把电报转发至全国各省以及世界其它国家,这里是西北电讯最为重要的一个机构。
“哒、哒、哒、……!”一天二十四小时,收发大厅都响彻着犹如机枪般的声响,这是电传打字电报机工作时发出的声响,在穿制服女报务员耳中,近似枯燥乏味的声音像音乐一般。在这个时代各国所采用的电报通讯,仍然沿用1844年电报刚发明时那种繁复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收发电报,发报人员先要将电文翻译成电码,然后将电码发出去,收报人员收到电码后,又要将电码翻译成电文。
通常发送电码,是按揿发报机上的电键,收报台收到的讯号,是不同长短的声音,收报员需要凭听觉,把电码记录下来。这种落后方法,翻译电文要费很多时间,记录电码也容易出错误,并且收发报时,双方必须先联系好,电报发出后还要得到对方复电,才能知道是不是已经准确接收。电传打字电报机就没有这个缺点,它可以直接把收到的电报电码自动翻译成数字或者字母,然后由译电员直译成汉字。
端坐在电传打字电报机旁漂亮的女译电员,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直盯电码纸带上的四脚电码,与此同时她的右手则在纸上将电报直接译出,无论电报上的内容是什么与他无关。 “西北边防公署司马主任钧鉴:兰州城破,勋伯代兰州十万汉民乞求援手,城破后,西军必杀尽兰州十万汉民,望司马主任念同族之亲火速派兵援助兰州,甘肃督军张勋伯”最初未带任何感情的女译电员,在译出电文后面色惊恐的举起右手,一名来回巡视的官员立即走过来,拿过电报纸一看内容,脸色瞬间煞白。边防公署和中央以及地方间的电报联系都是通过电讯公司代为收发,而电讯公司为此则设立了专线邮递员,以确保电报及时送达。
“快,特急电报,立即送边防公署主任办公室。”电报大楼下工作人员从传送筒内取出电报交给早已等候的邮递员,接过电报后邮递员立即发动摩托车驶出地下停车场一路向边防公署驶去。 “让一让!让一让!”手拿特急电报的办公人员一边喊一边快步朝主任办公室跑,虽然不知道电报内容,但见这份电报红色信封,也知道紧急程度。公署收电被分成五级,其中红色是最高级别,必须在第一时间送达。
赶到指挥中心的司马眼盯地图,现在每耽误一分钟,可能就会有数十兰州百姓死于屠刀之下。 “我们最近的部队在什么地方?” “中卫,宁夏镇马福祥归附后,按参谋部命令三十三旅全旅已于一周前进驻中卫,中卫距兰州约400华里,道路情况为三级,系清代修建的夯土路,近期并无降雨,道路条件良好,卡车均速约80华里左右,如沿途无阻敌到达兰州城下约需五小时,最晚可在六小时内到达兰州,不过三十三旅只有三百一十五台卡车,不足运送全旅官兵。”蔡锷指着宁夏境内一座县城说道。
边防军至今只有教导师是完全摩托化部队,至于其它部队只是按每团一个摩步营、每师旅一个汽车团或营编制,步兵半步行、后勤半摩托半畜力是边防军现状。 “救命如救火,刻不容缓,参谋部已命令三十三旅立即扔下一切不必要物资,汽车拖曳火炮,尽可能多搭载步兵,预计三十三旅现有车辆可运送一个半团战斗部队及全部火炮,空军驻中宁野战机场三十八战斗机联队将负责协助扫清敌阻敌部队,六小时内三十三旅一定可以到达兰州。”听到蔡锷安排司马点点头,但六个小时太长了。
“让三十三旅以最快速度进抵兰州,争取在五小时内到达兰州,最迟五个半小时,如有延误,三十三旅主官即自裁以慰兰州百姓。”司马面色铁青的喝令道,是西北坐视导致兰州被围十九日城破,而中央在这十九天之中,更是只有数次通电而已。
“主任,目前马安良长子马廷辅仍在西北,是不是需要将其逮捕。”军情局情报军官请示道。 “命令宪兵队立即将其一行逮捕。”蔡锷替司马作出回答。 “是什么让马安良在围城十九日后,会不惜一切攻城?”司马眉头紧皱,按调查部情报显示,马安良直到昨天还将希望寄于其在西北活动的长子马廷辅身上,现在却放弃围城以求自保的策略到底是因为什么?
“除三十三旅外,我们还有……”几名参谋不停在地图上标注距离兰州最近的部队,以加强增援兰州的兵力。站在作战室地图旁的郑培林自始至终没有发言,而是不停用圆规和尺子在地图上比划,参谋们的谈论与争吵,郑培林显然没在意。
“主任,六小时太久了,换我的人,两小时,我保证两小时内把千人规
模的精锐部队投送到兰州城内。”郑培林话一说出,原本嘈杂的作战室鸦雀无声。面对信心十足的郑培林,司马只说了一个字: “说!” “空降陆战团,空军空降陆战团目前在陶乐基地进行沙漠环境适应作战训练,如果参谋部同意,我保证两小时内把空降陆战团空投进兰州城,两小时,最多两小时。”郑培林向主任保证。
郑培林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证明空降步兵团实力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郑培林会命令空降步兵团提前进行最后一次空降,半个月前又以进行沙漠适应训练的名义把空降步兵团和空军运输机部队调派至陶乐野战机场,等得就是此刻。
司马眉头一皱,用一千名刚刚成军的空降兵去援救兰州会不会太冒险?万一……。 “立即把伞兵派过去。”犹豫数秒后司马下定决心,一千名伞兵至少可以救下数千百姓,再冒险也值得。
透过未封死的射手舷窗,李继远看到外面的战友背着沉重的伞包依次登机。这时h-1型轰炸机改制的y-1型运输机关上尾部舱门,并且开始加速滑跑,随着螺旋桨音调骤然提高,机舱内坐在竹制舱板上的战士心也提了起来。依次起飞的96架y-1很快在空中组成轰炸机部队惯用的三角队型,庞大机群发出轰鸣声几乎可以震醒天宫上的玉帝,编队机群快速向目标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