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另一时空的进展,其实到这个时候为止,朝鲜李朝的党争历史才只进行了一小半,还有一百五十多年的争斗还没完,但这就已经让商毅看得头昏眼花了。
不过无论朝鲜李朝的党争怎样变化,西人党也好、东人党也好,功西派也罢,清西派也罢,都左右不了朝鲜从明朝的附庸沦为清朝附庸的事实,因此也说明朝鲜李朝的党争,其实层次很低,说得难听一点,就像是一家农民,争来斗去,打得头破血流,不过就是为了三间破茅屋而己,说实话中国根本就懒得去管他们,否则无论是明朝还是清廷,都足以将党争压下去。
因此对于商毅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去理会朝鲜国内的党争是什么样子,直接出兵就行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的权谋斗争都是浮云。
而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朝鲜之于中国,不仅是进攻辽东,和未来跨海东渡,进攻日本的跳板,同时也是中国未来东北沿海边境的重要屏障,同时还是牵制俄罗期的战略要地,而中国的明清两代,虽然对朝鲜的战略地位有所认识,但并不深刻,因此对朝鲜也并没有做重要的预防布置,达到有效控制,那么在这个时空里,就由商毅来完成。
周少桓和成进的效率都很快,只用了二三天的时间,两份作战计划几乎是同时交到了商毅的桌案前。
原来南方战役始终都没有动用过淮南、山东两个军区的兵力,因此成进和周少桓也都清楚,北方的战争将主要由自己这两个军区来完成,因此两人也早就开始针对清廷,考虑作战计划了。
由其是周少桓,因为山东与朝鲜隔海相望,情报局向朝鲜派出谍报人员,也都是甴山东渡海,而周少桓做为山东的最高军政长官,当然也知道这件事情,因此周少桓也意识到商毅的目标己经放在朝鲜了。
对商毅的这个计划,周少桓也是绝对赞诚,因为周少桓的海洋观念,也远其他人强一些,虽然未必十分清楚朝鲜对中国的战略重性,但也知道从朝鲜为踏板,可以直接攻击辽东地区。
而且他久在山东,对这一代的海域也十分清楚,虽然说中华军还是可以故计重施,仍然从辽东登陆,但必须只能从辽东的最南端开始,而且清廷吃过了一次亏,也在辽东南端沿海地区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炮台,以及城防,因此如果中华军还从辽东南部登陆,必然会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而如果中华军能够征服朝鲜,不仅可以绕开清廷设在辽东的防线,同时朝鲜与清廷的边境长达数百里,鸭绿江全境几乎都有可以渡河的地方,就算清廷抽调兵力,回来驻守鸭绿江,也不可能构筑起坚固的防线,同时辽东南端的沿海防守也会消弱,只能顾此失颇,而中华军却可以多点突破,十分轻松的攻入辽东。
同时周少桓也清楚,能够执行这一计划的,只能是山东军区,离朝鲜近是一个方面,而且山东军区已经参加过当年的跨海突袭辽东,跨海进攻大沽口等战斗,在渡海登陆作战方面,山东军区也有比较有经验,对辽东的地理情况也比较熟悉,另外原来海军部的第二分舰队也一直长驻在山东登州,互相之间也比较熟悉,因此周少桓在考虑进攻北京的时候,同时也考虑了如果派山东军区进攻朝鲜,又应该怎样打,这次果然也让周少桓猜中了。
于是商毅也立刻下令,招集统战部的成员,以及周少桓和成进、海军部的成刚、黄震,招开军事会议,讨论这两份军事计划。
虽然这时商毅已经正式称帝,但开会的形式依然没有变,还是用长条形大会议桌的形式,商毅坐在一端,在大会议桌的另一端,树立着会议所需的大幅地图,其他人分坐在两侧,发言时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