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 (3)

嫤语书年 海青拿天鹅 13713 字 3个月前

应一声,退了下去。

门被关上,室中只剩我一人。我定定坐在榻上,盯着透光的门缝出神。

是错觉,还是自己本来冷血?

每一次魏郯出征,我多少都会为他担惊受怕。

但或许他太强,即便遇到骐陵那样的险境也终是无虞。

次数多了,我就总以为他会永远平安,以至于真正传来噩耗的时候,我竟能够思前想后……

管事没有让我等太久,不多时,吕征就被引了来。

“拜见少夫人。”他向我下拜道。

我坐在榻上,微微颔首:“吕将军请起。”

吕征起来。我看着他,只见他身上还穿着那身沾血的衣服,头脸显然洗过,脸上的两道锋刃留下的血痕触目。

他似乎内疚颇深,丝毫不敢抬眼看我。

我让家人赐席,说:“方才在堂上,妾失态于前,不曾听得将军细说夫君之事,故而还烦将军再述。”

吕征恭敬地说:“末将遵命。”说罢,将新安之事一一道来。

魏郯到了新安,虽名为巡视,却调去了大批军士。筑水寨,造大小船只,一切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对岸的梁玟亦不闲着。南方军士擅长水战,常常袭扰水寨,魏郯一边还击一边加紧修筑,一时平安无事。

可就在差不多十日前,也就是我估摸着魏郯收到信的时候,梁玟突然夜袭水寨。彼时,魏郯、魏安及魏纲、魏慈等一众子侄都在江上领军夜练,梁玟的水军从两侧夹击,用浇满了油的火船撞来,他们乘坐的楼船庞大而躲闪不便,一下就着了火。

吕征泣道:“我等在水寨之中,眼见着失火,正要去救,可是梁军已经杀来,如骐陵之势。军士失了主心,一下全都乱了阵脚,四散逃逸……”

阿元听着,不住抽泣。

我看着吕征,身上阵阵发寒。

“尸首呢……”我的声音发颤,“可有尸首?”

吕征伏跪在地:“末将深愧!彼时押后军撤退,并不及到江上寻找。”

“……等我回来。”那日他离开这院子时,曾对我微笑道。

我咬着唇,泪水已经将眼前的一切都遮盖不见。

噩耗(下)

魏郯在新安遇袭失利的消息,几日前已经飞报雍都。朝中震动,但没有张扬。如今吕征从新安带回残部五千余人回到,消息一下就传开了,魏昭匆匆从朝中赶了回来,没多久,管事来请我去堂上,说郭夫人有事要说。

我应下,让阿元取一套素净的衣服给我换上。

“夫人,”她看着我,担忧道,“夫人莫悲伤过度,身体要紧。”

我知道她是指我两天前晕倒在堂上的事,拍拍她的手背,走出门去。

堂上坐着许多人,气氛凝滞。一眼望去,魏昭、魏氏的亲族都在,还有文箴、高颖等人。我去到的时候,许多双眼睛不约而同地看过来。

“少夫人来了。”郭夫人头上缠着额巾,穿着素袍,不着脂粉,显得形容有几分憔悴,却仍有精神。她倚着凭几,神色慈祥地朝我招招手,“过来坐在此处。”

我依言过去,向她行礼,又与魏昭及几位族中长辈见过礼,在郭夫人的右边下首坐下。

魏昭亦一身布衣,似乎操劳太过,眼眶有些深陷,一双眼睛显得更是深沉。

郭夫人看着我,叹口气,神色悲戚:“可怜我这儿妇贤淑知礼,又正当年轻,竟遭此噩耗……”说着,她掩袖拭泪。

一旁的张氏忙连声劝慰。

我低头道:“姑氏节哀。”

郭夫人叹一口气,拉过我的手,抚了抚,又转向堂上众人,神情恳切:“诸位公台、魏氏叔伯尊长,妾今日请诸位过府,乃有要事相商。大公子、四公子之事,想必诸位已有所耳闻。自主公卧病,家门屡遭变故,如今已是非常之时。天子将仲明封为丞相司直,而府中丧事,亦当商议。”

我听着这话,心中了然。

吕征带五千残部逃回雍都,朝野人心惶惶。魏郯去新安前后,将五十万兵力部署在新安、汝南一带的十数郡县,而如今逢此突变,又有大敌当前,朝中最紧要的是换上新的统帅,稳固军心。朝廷的军队,是魏氏一手带出来的,魏郯等人既然被认定已死,魏氏如今就只剩下魏昭一人。

梁玟破了水寨之后,一路北上,如入无人之境。就在魏郯死讯传来的当日,天子下诏将魏昭封为丞相司直,加封大将军,统领三军。魏昭受命之后,即刻下令集结剩余军士,并征丁充军,对付梁玟。

丞相司直,在本朝不常置,有史以来此任者不过四人,都是在非常之时代替丞相行事。魏昭担任此职,其意也是明了。

这些事做得十分迅速,短短两日,无论朝中还是魏府,如同当下的夏秋交替,气候正在骤雨之后悄然改变。

现在,郭夫人说起丧事,意思也就是昭告族人,魏郯和魏安亡故,魏昭如今是名正言顺的嗣子。

我的心口像被堵着什么。

朝廷为了安抚人心,让魏昭掌权是情理之中。可吕征并未真的见到魏郯他们被杀,连个尸首也没有,如何办得丧事?而让我感到愤怒难耐的,乃是大敌当前,郭夫人心里想着的却是立嗣。就算魏郯死了,魏昭掌了大权,立嗣不立嗣有何区别?如此吃相,却教人寒心。

堂上众人都不言语。

郭夫人看向我,道,“不知少夫人意思如何?”

我垂头,举袖拭拭脸颊,蹙眉低声道:“儿妇全凭姑氏及诸位尊长意愿。可怜夫君征战一生,如今竟尸骸未见……”我说不下去,啜泣起来。

堂上一阵议论纷纷。

郭夫人不语。

有人道:“大敌当前,此时发丧,只怕民心浮动,于我不利。”

有人接道:“待退敌之后,寻回大公子等人尸骸,再发丧不迟。”

郭夫人重重叹口气,声音欲泣:“我儿为国捐躯,莫非连个丧事也做不得?”

“夫人节哀,诸公节哀。”一个声音传来,我瞥去,是文箴。他向郭夫人一礼,道,“在下愚见,如今虽非常之时,然,礼不可废。府上可设灵堂,而丧礼繁缛则可免去,待得收复新安,则可将公子尸首寻回,入葬完礼。”

此言出来,再也无人议论。

郭夫人颔首,道:“文公所言极是。”说罢,即刻吩咐管事准备一应之物,在府中设立灵堂。

族人纷纷应和,郭夫人又交代几句,让众人散了。

我不想再多待一刻,维持着悲不自胜地神色,行礼之后,由阿元搀着离开。

才走到堂后,却听得魏昭的声音从后面传来:“长嫂留步。”

我停住,行礼:“二叔。”

魏昭道:“人死不可复生,长嫂保重。”

“多谢二叔。”我低声道

魏昭道:“弟处事不周,长嫂若有所需,但说便是。”

这话说出来,俨然像个主人。我叹道:“二叔好意。妾并无所需,只是夫君尸骸不知下落,妾实心焦。”说罢,再度掩袖。

魏昭道:“长嫂放心,弟就算将新安掘地三尺,也定将兄长寻回。”停了停,他又道,“弟却有一事,有求于长嫂。”

我讶然:“何事?”

魏昭道:“弟明日巡细柳营,请长嫂与侄女同往。”

我怔了一下,心中很快明白过来。

雍都不大,这里的驻军,除了保卫皇宫的羽林,最重要的就是雍都郊外的细柳营。细柳营本是长安的兵营,天下大乱之后毁去。天子定都雍州,魏傕为了鼓舞军民之心,沿用旧称重建细柳营,而其中事无巨细,都是魏郯一手带起。

如今,魏昭接受朝中事务,朝堂上的群臣好办,军营里的兵将却恐怕一时难服。所以,他想到了我和阿谧,想用我们拉拢些人心。

没想到我还有些用处。

“二叔所请,妾自当从命。”我对魏昭和气地说。

魏昭双目掠过微光,向我一揖:“多谢长嫂。”

阅兵

回到室中没多久,管事就来了,手里也托着一套孝服。

“少夫人。”他神色小心翼翼,“夫人吩咐小人将孝服送来。”

我抱着阿谧,看看那面上的一件,刚撕下的粗麻布,毛扎扎的边缘看着刺目。斩衰,我上一次穿在身上,是傅氏灭族的时候。

“放下吧。”我说。

管事应了声,向我一礼,退了出去。

“夫人。”阿元走过来,眼睛泛着红,“大公子、四公子还有几位堂公子都还未寻见尸首,如何就办起了丧事?还有二公子,竟要夫人随他去营中,这……”

我对她摇摇头,示意她不要多说。

“将这信送给李掌事。”我将一张纸交给阿元。

阿元接过,看了看,神色一变。

“查吕征行踪?”她压低声音,“夫人的意思……”

我说:“消息传回来,皆是此人在说话,还是该打听清楚才好。”

“还有……马奎?”阿元的声音低得只有气息,“夫人想走?”

“总要提早预备后路。”我轻声道。

信里,我请李尚查点能带走的钱财,并去请马奎等人到雍都来。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魏郯的死讯,在我看来疑点颇多。

首先,照吕征所述,梁玟突袭水寨,与骐陵之战可谓异曲同工。魏郯那样一个人,在骐陵的时候,他就曾经对水寨的不足有诸多考虑,怎会容得重蹈覆辙?

其次,魏安在雍池造楼船的时候,我曾听他与工匠讨论楼船的防火之事,说魏郯对防火重视非常。

再次,就算魏安做的楼船仍然难挡火攻,魏郯帐下的几十万大军,一向部署有条,而梁玟一击而溃,岂非不合常理?

当然,我会想这些,或许是因为噩耗来得太突然我无法接受,或者说我心存侥幸,但不管是真是假,雍都的状况都是能预见的。

府中,魏傕行将就木,没了魏郯,郭夫人和魏昭已然是主人。

魏昭的将才,我并不看好,梁玟一旦破了怀州,雍州便如危卵。这两日,我已经听到有人在议论魏昭奏请往北迁都之事。

这般情势,我和阿谧留在府中,孤女寡母,今后的生活便悉听他人摆布。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我想一想都觉得痴妄太过的,那就是魏郯没有死……

鼻子酸酸的,我怔怔地看着玩弄小铙的阿谧,又开始想哭。

许是察觉到周围人的愁眉苦脸,阿谧这两日也安静了许多,见我看她,她也看着我,“呜呜”地哼两声。

我长长地叹了口气,低头与她前额相抵。

魏郯,你到底是生是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算得什么?

夜里下过一场雨,第二日,天气阴阴的,并不闷热。

我穿上孝服,镜子里的人身披斩衰,头束麻巾,恍如许多年前那张还带着稚气,满怀愤懑和悲伤的脸。

阿谧还小,我只扯了一块麻布系在她的腰上,也算服丧。未几,家人来请,我抱着阿谧走出门去。

魏昭已经等候在门前,玄色的袍外面披斩衰。我注意到他的车是从前魏傕巡视军营乘坐的,魏郯也坐过一两次,如今轮到魏昭,身影几分相似,却少了些刚强的杀伐之气。

“长嫂。”他向我一礼。

我还礼:“二叔。”

“今日劳烦长嫂。”

“二叔哪里话。”我谦和地说。

魏昭看看阿谧,没有多说,让家人服侍登车。

细柳营距雍都十五里,并不远。魏郯领军往新安之后,这里还剩三万人,以供雍都防卫。

我从未来过这里。但魏郯不一样,从前,他每日早出晚归,有许多时候要宿在这座营中。道路宽敞平坦,旁边绿树成林,都是这几年新植的松柏。这是魏郯来过无数次的地方,如今,我和阿谧第一次来,他却不见了踪影……

我的眼眶又开始发涩。不想他了,我转过头来,不再往外看。

马车驰入辕门,到了点将台前,出乎我的意料,这里站满了人。旌旗猎猎,军士按品秩列队,从将官到小卒,神色肃穆,昂首挺胸,阵列像棋局一般整整齐齐,几乎望不到头。

我讶然,看向魏昭,他脸上亦有些异色,不过,很快镇定自若。

“禀大将军!”一名将官身配铜印墨绶,上前来虎虎生风地一礼,大声道,“细柳营都督程茂!领细柳营将士三万一千五百人列队在此!请大将军阅示!”

我将阿谧抱稳些,不让她乱动,眼睛看着程茂。魏郯去新安之前,考虑到雍都留守之事,便将程茂任为细柳营都督,统管全营。

魏昭似乎对这样的场面有些不太适应,颔首道:“入列。”

“诺!”程茂又是一抱拳,转身时,我看到他的眼神扫过这边。

鼓角浑厚地奏起,我跟在魏昭身后,登上了点将台。

细柳营仿自长安,校场亦做得大气磅礴。方圆足有二里,点将台以土石筑成,高有十丈。

魏昭一手扶在腰间的剑柄上,向军司马一颔首。军司马答应,却将一把长弓和一支箭奉上,旁人则将一只火盆抬前。

“何意?”魏昭皱眉。

“禀大将军!”军司马道,“细柳营之制,主帅火箭射侯,以为阅兵号令,”

我心中讪然。

火箭射侯有一个典故,是前朝名将耿龙的神武营所创,可彰显主帅威猛,亦可鼓动士气。不用问,这样刁难人又透着满不在乎的规矩,定是魏郯留下的。

可魏昭不是魏郯。我瞥一眼台下画作虎形的布侯,魏郯一箭能百步穿绳,魏昭恐怕十步外都穿不了。

果然,魏昭的脸色有些不好看。

“今日阅兵,已旗鼓为号。”他说。

军司马有些诧异,却很快一礼:“得令!”他上前,从腰间取出令旗,一招一式地挥舞。

只听鼓声隆隆而起,校场上,阵列整齐的军士忽而朝两边撤开,如棋局变幻,规整而不乱。

待得众人站定,军司马将手中的旗帜又换个招式挥舞,只见阵列再变,场上尘雾扬起,军士们跑动的步伐声几乎一致,隆隆如擂鼓,无数戈矛反着太阳的辉光。闪闪耀眼。

“杀!”程茂骑在马上,拔剑举起。

“杀!杀!杀!”万众同声回应,吼出来的声音可排山倒海。

我看一眼四周,跟着魏昭来的,有好些朝中的大臣,似乎都被这般阵势唬了一下,神色紧张。

这些朝臣,好些是从长安追随天子而来。兵荒马乱,他们大多经历过,朝廷脆弱不堪的时候,一小股千人的持械流氓都能让奔逃中的公卿们心惊胆战。也正是因此,他们对行伍出身的人怀着天然的恐惧,魏傕的儿子里面,魏昭比魏郯更得他们亲近,亦是此理。

“哦……”阿谧一点也没被这些声音吓到,相反,她似乎很兴奋。小手在我的衣服上一扯

一扯,两只眼睛好奇地望着前方,嘴角挂着一滴摇摇欲坠的口水。

“嘘……”我在她耳旁轻声道。

军士的阵列、操演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鸣金收兵的时候,只见校场上如同万马奔过,未几,军士的队列已经回到了最初的样子。

程茂再度上前请令,魏昭说了些鼓舞之言,词句工整,一板一眼。

我听着他悠悠地言语,望向台下一动不动、被尘土和汗水映得形容粗犷的将官和士卒,只觉眼前一切有些说不上来的怪异。

走下点将台之后,我看到程茂立在两步外,汗水从他的头盔里滴下,落在铁甲上。他的身后立着一排将官,皆是同样淋漓,却如石雕般一动不动。

“夫人。”程茂上前,向我一礼。

“夫人!”后面的将官亦整齐划一。

“诸位将军辛苦。”我向他们深深还礼。

寥寥数语,并无多话,一些感怀却似心照不宣。这是魏郯带出来的人。我心底长叹,却并不只有悲伤。

魏昭的脸色一直很平静,但面对这些人时,我能感到那神色里的不自在。

军士们列队在道旁肃立,登车离去时,我忍不住再回望,高台、营房、军士、辕门,这个魏郯为之倾注心血的地方,也许有着雍都里对他怀念最深的人。

路上,阿谧困了,哺乳之后就想睡。

“夫人,这是……”阿元从马车角落里拿出薄褥给阿谧垫着的时候,从里面掉出一个纸团。

我一愣,接过来打开。

只见这是一张刚扯下来的纸片,上面只有几个笔迹粗硬的字,却教我心神俱震:大公子未死。

回到宅中的时候,我觉得我身上的每一处都被激动的血气冲得微微颤抖。我努力地克制,不让自己有任何异状。

狂喜、惊疑,还有不安,每一种都那样强烈,刚看到那纸片的时候,我和阿元互相瞪着,几乎有整整一刻说不出话来。

魏郯还活着。

他,还活着……

一个声音在我的心里反反覆覆地念叨,我将那纸片看了不下百遍,可是那几个字却只多不少。他没死,他在何处?为何不回来?吕征又是怎么回事?天子、魏昭、郭夫人知道么?这纸片又是谁放在车内的……每一个念头都带着以后,而后面牵扯着的,如同埋在沉沉的迷雾之中,教人窥探不得。

返回的路上变得心事重重,而回府之后,当满府的缟素和孝服触入目中,我的思绪瞬间清醒。

魏昭入城之后便告辞去了别处,我走入府中,哭丧的家人在堂上卖力地痛哭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见我来,同我行礼,言辞哀切。

虽然字条上的话并未证实,但我却有一股强烈的感觉,觉得那说的是真的。于是,这府中的一切在我眼中便成了一场戏,谁是倡优,谁是看客,谁是收了钱在幕后冷眼旁观的人,一下变得清晰起来。

“阿嫤……”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我看去,却是舅母。

她眼圈发红,拭拭眼泪,拉着我的手:“我可怜的甥女,如何这般多舛!”

猜疑

舅母是来奔丧的,也是来告别的。

我请她到内室坐下,她叹着气,与我将因由一一道来。

乔缇有孕,随姑氏回到了南阳养胎,她的丈夫岑纬,几个月前派往河北邢州。而舅母的独子乔恪,近来也被派去了河南濮阳任郡长史,舅母思前想后,决定随着乔恪一起去。

乔恪去濮阳的事,我是知道的,就在这两天。原因不用问也知道,魏昭上来之后,原先魏郯拔擢的庶族官员一些被撤换了许多,而乔恪虽出身高贵,他被视为魏郯的亲信,被一并牵连。一郡长史,其实也是个不错的官位,可那一般是年老将要出仕者的去处,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辈子的官运也算到此为止了。

“阿嫤留在雍都,也要保重。”舅母拭拭眼角的泪水,叹道,“舅母曾听说,魏康可不是善与之人。”

“魏康?”我讶然看着舅母,“舅母怎提起他?”

“你竟不知?”舅母亦讶异,“朝中兵马不足,魏康奉诏从凉州领了六万来援。”

我惊得说不出话来。

“六万。”我低低重复着,“何时的事?”

“就这两日要到了,伯恭先前在宫中做廊官,听朝臣议论才得知。”舅母皱眉,“阿嫤,这么大的事,他们也不同你说,大司马才走了多久……”她声音悲戚,复又垂泪。

我安慰着舅母,又说了些别的话,我将她送出府去。

回来之后,心思却再也停不下来。

魏康,魏傕的弟弟,魏郯、魏昭、魏安的三叔父,去年年末的时候曾经来过雍都,被任命为凉州太守。

六万凉州兵。我暗自倒吸一口冷气。

凉州民风彪悍,当年何逵乱政,也是朝廷虚弱,他仗着十万凉州兵就闯进长安作威作福。魏昭这般着急,是因为要对付梁玟么?还是……

莫名的,我想到了魏郯,

忽然像窥见了一丝奥妙。

或许不管事实如何,魏昭自己是认定了魏郯已死,所以,他大张旗鼓为所欲为。

雍都的驻军,如今不过细柳营的三万人。这三万人,魏昭想靠着自己的如今的地位拿过来,但看起来并不容易。

魏昭上来以后,每日忙忙碌碌的,不过是巩固权力。可如今朝中的权力,军、政一体才能牢牢把握,而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手上没有听话的兵卒,再高的官位也是个笑话。可惜,魏傕没有给魏昭留下任何可供他随意差遣的军队,于是,魏康手上的西凉兵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去年魏康来雍都,这两人可是相谈甚欢。

魏郯在前方的兵卒,拖住梁玟也算绰绰有余;而魏昭在雍都站稳了脚跟,就算没有了汝南、邰州一带,北方大部也仍然在他手里。

所以,他有意往北迁都。

尤其重要的一点,魏郯出事至今,不过五日。而魏康远在凉州,就算一路快马,也要十天半个月。推算下来,至少魏郯启程去新安的时候,魏康就率军上路了。这般巧合,若说无叵测居心,若说无所预谋,谁人会信?且他率六万人从凉州而来,并非刮风般无影无踪,其中关节,必定也是有人照应。

心底越想越亮堂。

不管魏郯现在是生是死,雍都并非我和阿谧的久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