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部分

帝师 来自远方 3737 字 4个月前

京赶考,曾路过此地。观驻扎卫军,足有千人之数,为何会人手不足?”

“老爷说的可是二月间?”

“正是。”

“不奇怪。”

老卒坐回到矮凳,一边拨着火盆,一边道:“二月里,有鞑靼游骑绕过独石堡,坏了龙门卫的墙垣,抢走不少牲畜粮食,还杀了人。朝廷调遣边军严防长城内外,杨老爷见到的八成就是。”

杨瓒哦了一声。

杨小举人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记得卫中严防,驿站也被占满,无处落脚。最后只能带着杨土绕远路,赶到昌平州歇了一夜。

几人闲聊时,驿站外又飘起大雪。

老卒推开门板,看着阴沉沉的天空,道:“都说瑞雪兆丰年,今年地动天灾不断,明年许能是个好年头,田里能多打些粮食,家中有余力,也好送孙子进卫学,识上几个字。”

听老卒提起卫学,杨瓒不觉竖起耳朵。

“先帝圣明,今上必也是明君。”老卒真心道,“不提旁的,只是增建卫学,许军户子弟读书,就是天大的恩典!”

“老人家觉得此项政令甚好?”

“自然。”老卒笑道,“不巴望儿孙科举,只望能多认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将来子袭父职,也能有个晋身的机会。甭管是谁给天子出的主意,小老儿一家都是诚心感谢。若能见上一面,必让孙儿磕头。”

听着老卒的话,杨瓒不禁满脸通红。

按理,他不是这么脸皮薄的人。可就是控制不住,连脖子都开始泛红。

“杨老爷这是怎么了?”

“没事。”杨瓒扇扇袖子,“八成是一路吹风,乍然暖和起来,有些受不住。”

“可要移走一个火盆?”

“不必。”杨瓒摇摇头,根本不是火盆的缘故,移走自是没用。

又过两刻,雪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

杨瓒站起身,透过门缝,见遍地银白中,一辆骡车艰难行来,似随时会被大雪淹没,不觉感慨,当真如诗中所言:人似游面市,马似困盐车。

“雪实在太大,若杨老爷不急赶路,可在此处歇上一晚,待雪停再走。”

留下这句话,老卒拉下门板,冒雪走出驿站,提起灯笼,为困在雪中的骡车引路。

杨瓒先问过杨庆三人,又询车夫意见。

“雪大倒是不怕。”车夫道,“卑职在,自不会让杨侍读出岔子。只是天色渐晚,车行速度必会拖慢,赶不到下处驿站,怕要在野外过夜。”

“既是这样,便在此处歇上一晚。”

骡车上正是赶回的驿丞,得知杨瓒是五品京官,不敢怠慢,令人收拾出几间上房,多添两个火盆。

“天冷,杨老爷早些歇息。如要吃食茶水,唤一声便是。”

“多谢。”

杨瓒递过一枚银角,驿丞没有推辞。

待几人回房,驿丞寻出剪刀,剪下大半递给老卒。

“你这是作甚?”

“难得遇上出手大方的。”驿丞道,“总旗别嫌少。”

“什么总旗。”老卒站起身,拍拍短袍,“多少年的老黄历了,还提它作甚。”

驿丞仍是笑,老卒不提,他不能忘。

对方一条胳膊换了他这条命,天大的恩情,这辈子都不能忘。

当夜,寒风卷着大雪,打在窗楞上,阵阵钝响。

躺在榻上,身上压着两层厚被,杨瓒依旧觉得冷。

冷得睡不着,只能睁眼望着帐顶,摸出随身的青色玉环,想起离京前顾卿说的话,愣愣的出神。

婚事当慎?

翻过身,借雪光描摹玉上的花纹,杨侍读突然生出咬牙的冲动。

不是对顾卿,而是对自己。

早知会心烦,就该问个清楚!

如此没胆,当真该找块豆腐一头撞死!

太原,晋王府

王府西苑在地动中垮塌,苑中的歌女舞女皆被移到存心殿后两庑。加上西苑中的侍女,共占去二十余间厢房。

三十多人聚在一处,为居住安排,难免有些口舌。

争执不下,惊动宫人,当即拿下带头几人,绑起来送入柴屋。

“王妃娘娘仁慈,你们也该识趣。”

扫过被堵住嘴,仍挣扎不休的两个舞女,宫人眼中闪过一道冷光。

西苑里竟藏着这样两个妖精,勾得王爷魂不守舍,摸黑前往西苑,连自身的安危也不顾。

如不是这场地动,王妃娘娘还被蒙在鼓里!

“带走!”

如今知道了,自然不能放过。既为娘娘,也为她自己,这两个必不能留!

那个牵针引线的乐工一样不能留。

经过早先几件事,还以为他必忠于娘娘。没想到,貌似忠厚内里藏奸,推出一个刘良女,就为掩住这两个。

“呜呜!”

被拉走时,两个美人终

于知道不好。刘良女从柴院出来的样子,她们都亲眼见过。被糟践成那副模样,王爷哪里还会再看她们一眼?

想要求饶,嘴却被死死堵住。

挣扎不休惹恼仆妇,被狠踹两脚,当即疼得弓身在地,脸色煞白。

见有一个舞女彩裙染血,仆妇大惊,宫人双眸冷凝。

“还等什么,带走!拖拖拉拉,是想和她一起进柴院?”

仆妇悚然,顾不得其他,拉起两女,一路拖往柴院。